3038 期 / 第5版:科技扶贫
蒋汶君:在扶贫路上尽洒青春和汗水


“只有多接地气,工作才有底气。只有掌握社情民意,才能了解群众所急,解决群众所需,真正帮到点子上!”20186月,达州市大竹县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干部蒋汶君经组织选派来到高明镇同心村,成为了一名驻村工作队队员。一年来,他迅速适应角色的转换,实现了由机关干部向帮扶干部的华丽转身,在扶贫工作岗位上尽情挥洒青春和汗水。

入户走访+建立台账

做群众脱贫路上的“贴心人”

同心村属省定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7户。蒋汶君进村后,立刻深入贫困户家中,逐户促膝谈心,了解家庭实际情况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在自己随身携带的工作日志上做了详细的记录,分别建起了家庭台账。

“群众反映的问题在我能力范围内的就及时帮助解决,超出能力范围的,就回到单位向主要领导汇报,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后以最快的速度给予解决。”一年来,蒋汶君深入农家院坝走访调查,共收集整理问题、意见和建议86条。

与此同时,蒋汶君还与驻村第一书记、村干部一道配合帮扶部门及镇干部多次召开村民院坝会,宣讲农村扶贫产业发展、小额资金借贷、农村农业保险等惠民政策,帮助贫困户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计划。

发展产业+推动就业

做群众致富路上的“引路人”

“在基地务工每天能收入150元,加上土地流转费,我现在年纯收入超过1万元,生活过得比蜜还甜呢!”同心村一组已脱贫群众施伦文一脸喜悦。

原来,施伦文体弱多病,妻子因家庭贫困而改嫁,两个子女都在外地奔波,家庭负担十分沉重。当1000余亩水稻制种基地落地同心村时,施伦文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始终抱着几亩农田不肯松口,蒋汶君不厌其烦地跟他算经济账,最终使他同意了流转土地。

培育产业和转移就业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在蒋汶君等帮扶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同心村已发展桃子100亩、蜜柚80亩、金丝皇菊60亩、贡菊50亩,并在全村发展散养跑山鸡5万余只,仅此一项,便可实现收入200余万元。

争取项目+改善民生

做群众奔康路上的“奠基人”

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是取得群众信赖的最有效的途径。

“现在水、电、公路都通到了家门口,老人看病、孩子读书有优惠政策,生活又有低保兜底,我还在家开了一间小卖部,日子越来越好!”同心村六组贫困群众雷井奎由衷地发出感慨。

自驻村工作开展以来,蒋汶君协助第一书记奔走于县交通局、水务局等部门,争取项目、协调资金,帮助同心村新修11公里村组道路、6.6公里生产便道、1座生产桥,整修并硬化山坪塘6口,为观音寺院坝及村组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还协助完成易地搬迁及危房改造项目107户,解决了823户村民的安全饮水难题,其驻村帮扶工作深受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王晓林 周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