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0 期 / 第8版:致富经
陈均:从贫困户到“有钱户”

1015,记者走进眉山市东坡区复盛乡观盛村2组贫困户陈均家里,只见圈舍里一头头生猪膘肥肉满。“今年前批已经出栏生猪30头了,现在存栏的15头,随着冬季毛猪价格的持续上涨,少说也要赚6000元,加上春季早卖的13头肉牛,以及儿子做彩钢、种粮种菜和水果几项收入,全年家庭总计进账不下8万元,日子比刚脱贫时更好过了。这都是靠帮扶干部‘扎起’和自己的勤劳干出来的。”陈均感慨地说。

陈均10多年前患股骨坏死,属肢体三级残疾,只能干些轻活,父母年迈体衰,妻子患病常年服药,也不能干重活,8口之家靠着3亩水稻加上收获后再种点青菜以及儿子打零工的收入维持着生计,日子过的紧巴巴的。

2014年,陈均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工作组根据他家周围的闲置荒土适宜种植饲草的有利条件,动员他选准市场看好的肉牛养殖项目,并帮他争取小额贷款,新建成200余平方米的圈舍,随后陈均从外地购回仔牛12头,通过专家支持和自己精心饲养,牛长得油光水滑,到年底就出栏一空,纯收入3.6万元,加上儿子打工挣钱,他家当年家庭人均收入从2000元增长到5000元,提早摘掉了“贫困帽”。

扶上马更要送一程。像陈均这样因残、因病、父母年老、负担较重的贫困家庭,摆脱贫困后的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要是不从长效增收的产业持续发展着手,随时都有返贫的可能。于是,帮扶工作组按照政策不变、力度不减的思路,进一步指导陈均抓住已形成的肉牛养殖优势,加大支持力度,让陈均持续搞好以肉牛养殖为重点的主导产业。

陈均告诉记者,今年春季看到生猪价下跌很多,他想跌后必涨是市场规律,便提早卖了13头肉牛,转型养殖生猪,将牛圈改作猪舍,并低价购买了45头猪,虽然今年前期出栏的30头利润不高,但现在还存栏的15头生猪,根据当前趋涨的毛猪市价,每头至少赚500元,加上水果销售以及妻子在村公益性岗位的就业、儿子打工收入以后,全家年实现纯收入8万余元。

而今陈均一家不仅住上了“一楼一底”的房子,儿子还买了轿车,日子越过越红火。“我房前屋后的100株蓝花楹风景树长势茂盛,其中几株最大的前不久有人出价3000元一株,我还舍不得卖呢,如果以平均每株500元的价格计算,少说也要卖5万元。不过我打算再养几年,争取卖更高价。”陈均信心十足地说。

(陶广汉 黄玉梅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