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8 期 / 第7版:乡村振兴·农业科技
这个县的玉米为什么能增产2.35亿公斤?
主要应用了两大滴灌技术

近日,内蒙古粮食主产区之一的通辽市传来喜讯:最新农情统计数据显示,该市开鲁县180余万亩玉米,亩均增产约130公斤,全县玉米增产约2.35亿公斤。这里为什么能大面积增产?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笔者近期来到曾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的开鲁县走访,解开玉米高效增产的“密码”。

农田中,马达轰鸣、热火朝天,农户们正抓紧清理回收秸秆;各家场院里,玉米成堆、遍地金黄。农民们谈起今年的收成,满脸喜悦。

“今年玉米丰收,有‘天帮忙’的成分,但更多靠的还是‘人努力’。”正晾晒玉米的开鲁镇团结村村民张国文说,“今年总体风调雨顺,没有严重灾害,但丰收不能光指望这个,还得靠技术。”

今年,他种植的60亩玉米应用了浅埋滴灌技术,单产850余公斤,比之前高100余公斤。“这技术门槛低,只要有机井,再铺上滴灌带,就比原来大水漫灌节水又增产,今年大家基本都在用。”张国文说。

与普通农户不同,大型合作社、农业种植公司在规模化种植中投入“真金白银”,应用了更多的“硬技术”。“在浅埋滴灌基础上,还应用了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无人机植保飞防、机械粒收……”说起这些技术,内蒙古玉米姐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静头头是道。今年该公司在开鲁县通过流转、托管等共种植玉米近7万亩,亩均增产200~250公斤。

10月13日,在开鲁镇飞机场村一片近2000亩的示范田,秋收正在进行。测产结果出炉:平均单产达1227.5公斤。高产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应用了玉米密植滴灌技术。

负责示范田建设管理的马忠臣,去年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说起该项技术,他如数家珍:“玉米种植密度,从每亩4000余株增加到6000余株;滴水齐苗,确保生长整齐度;滴灌水肥一体化,多次、精量施用水肥……”

玉米密植滴灌技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研发。该团队首席专家李少昆研究员表示,提高单产是玉米科研的一项重要工作。他们团队经多年研究,研发出这一以密植高质量群体调控栽培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核心,集成耐密高产品种、滴水齐苗、滴灌水肥一体化分次精准调控等关键措施的新技术。

“该技术成熟度高,节水、省肥、增产的效果显著,上手简单、亩均投入增加少,具备大规模推广条件。”李少昆说。今年初,开鲁县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签署了“科技包县”协议,推进这项技术转化应用。目前已建设33个示范基地,总面积12万亩,单产提高150~250公斤。

开鲁县农牧局副局长宋岩说,今年建设12万亩玉米密植滴灌示范田的同时,还大力推行耕种防收全程托管服务,有效提升大型机械、技术应用水平,形成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高效增产模式,推动今年全县玉米增产。(刘懿德 连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