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0 期 / 第8版:天府院校
敢于创新 精益求精
——记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李晓峰

 

人物名片:李晓峰,“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无线与移动通信、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30余载。

 

“以校为家”,授课与科研占据了李晓峰80%的生活。在电子科大清水河校区科研楼B区中部有一个区域,每天晚上十点左右,李晓峰老师的办公室通常还亮着灯。在大家的眼中,李晓峰的作息排得很满,每天早上从英语听读开始,到校后他备课、上课、写教材、做科研,晚上加班已是常事。到周末,他也会有一天时间在忙工作。“加班”一词在李晓峰眼里不是负担,而是责任与担当。

李晓峰说:“没有平日的勤于钻研与精益求精,就不会有关键时候的敢于创新与勇于担当。要做一名好的教师,必须要做好科学研究。”

敢于创新 迎接挑战

李晓峰是电子科大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本科生核心课程《通信原理》的首席教授。利用MOOC教学视频,《通信原理》课程实行三种教学形式:以老师授课为主的大班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授课视频为主的小班式翻转课堂,在翻转课堂的基础上结合课程设计和实验等形成的挑战内容。在通信学院,李晓峰成了率先尝试开设挑战性课程的几位老师之一。

在首届挑战探索即将结束时,为了检验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否有效,李晓峰鼓励学生参加期末考试。传统授课考试时卷面不及格率通常有30%40%,选修挑战性课程的25人参加考试后,只有一位学生卷面不及格。李晓峰很欣慰,说明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有效的。如今,挑战性课程探索进入第二年,李晓峰将期末考试纳入总成绩,比例占四分之一。

李晓峰说:“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不一样,有的学生不需要老师讲课就懂了,有的学生也许老师讲了几遍仍然不够,传统的大班授课,师生的效率都不高。而翻转式课堂的做法是让学生先自学,再根据相应的情况决定在哪个地方与老师进行讨论。这样的做法以学生为中心,能够使教学更精准、效果更深入。”

反复优化 追求完美

2005年,李晓峰决定编写《随机信号分析》一书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自己在之前的教材里参与编写的那章内容不太满意、耿耿于怀,“条理不够清晰,内容比较啰嗦,要点不突出”。2006年,李晓峰主编并完成了教材的出版。现在,这本教材被许多高校采用,印刷总数位居国内同类教材前列。

后来,李晓峰又主持编写了《通信原理》和《应用随机过程》两本教材时。“作为主编,我自己承担了大部分的章节,这个过程确实是费时又辛苦的。”谈到编写教材的过程,李晓峰回忆说,他会花上不少时间与其他作者沟通协商,常常还要大幅度修改其他教师编写的章节,以达到内容风格和条理逻辑的统一。

尽管编写教材占据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李晓峰把这一过程中的力求完美视为高度责任心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他主编的《通信原理》与《随机信号分析》都入选了国家级规划教材。他说,“我并不在意编写教材的数量,但希望每一本教材都是我们的用心之作。”在编写教材的基础上,李晓峰带领团队将《通信原理》先后建成四川省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资源共享课程。

建好《通信原理》MOOC课程,离不开录制授课视频。视频录制前,李晓峰都会把要讲的内容写下来,练习几遍,争取不忘词、不停顿。尽管后期剪辑能够处理好这些问题,李晓峰仍争取一遍完成,尽量减少给剪辑工作带来麻烦,也能更快地将课程推向网络平台,让更多学子受益。《通信原理》课程成了多次上线的优质视频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网上线以来,已累计开课4次,全部选课人数达3.3万多人,覆盖面早已超出了普通课堂的界限。

关爱学生 引导成长

李晓峰把他和学生的关系比作是“战友”。对学生严格要求,但师生相互平等、互相尊重,是他一直坚守的原则。“我不会在半夜让学生来教研室工作,但我会告诉他们要有这种思想准备。在困难的时候要像一个战士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又要像战友般彼此支撑。”李晓峰眼中的师生关系更应该是一种朋友、战友的关系,“教师严格要求学生,都源自于他真心关爱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能力,给予学生成长的空间。”

在博士生刘沛鑫的记忆里,“每到年关的时候,人们都在准备好好休息,迎接新的一年。但是农历新年正是国际会议新一年征稿的时候,为了做到与国际接轨,我们的科研工作丝毫不能懈怠。”

“今年大年初三,李老师去参加家宴,饭前还给我打个电话关心科研项目上的事,然后我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根本停不下来。讨论结束,我发现已经过了一个小时。”刘沛鑫说,这些让自己既感动又享受的例子比比皆是。“对李老师的悉心教导,感激是不够的,我希望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以他为榜样,做一个纯粹的人。”(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