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挥我省科技工作者示范引领作用,本报特推出“创新争先先锋”系列报道,大力宣传我省科技工作者参与创新争先行动的典型案例,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关心科技工作者、尊重科技工作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服务我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再立新功。
人物名片:
梁益建,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得“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第十届“中国医师奖”、首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和“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
梁益建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主刀挽救近2000例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被称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
他是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心中的“男神”,从医生涯中,他从不止步于所谓的“禁区”,多次创造奇迹,为千余名患者开启抬头人生。
坚守一线
“突破三大禁区”
梁益建从小立志要做一名医生,1986年大学毕业后,先后6年自费在全国著名医科大学进修学习。2005年,他被推选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世界脊柱协会主席汉森教授处学习脊柱外科知识。通过钻研,梁益建发明了一种可以让脊柱牵引使脊柱畸形变小的外固定架——头盆环,也因此打破了极重度脊柱畸形无法手术矫正的“禁区”。
“我是2013年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工作的,几年时间,完成了1000多例手术。”时至今日,在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领域,梁益建已是行业标杆。但他依旧坚守一线,坚持站在手术台上。“每天都要做手术,从周一到周五,周末还要去其他医院帮忙免费做一些他们完成不了的病例。”梁益建说道。
临床认为,大于110°的脊柱侧弯为极重度,这样的情况被称之为“医学的禁区”,也被称为“不可手术的脊柱侧弯”。尤其是很多患者同时伴有脊髓畸形或II型呼吸衰竭,手术难度大、并发症高,几乎就是手术治疗的“禁区”。
据了解,梁益建接收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很多患者都已经被其他医院确诊为无法治疗,而梁益建是他们最后的希望。对此,梁益建迎难而上:“医生没有挑选病人的权利,只有为患者解除病痛的责任。”
梁益建坦言:“一些医院不喜欢难的手术,因为这类手术医疗风险大、周期长、医疗纠纷发生率大。但总有人要做难的事。”这样的想法下,无论多么严重的脊柱侧弯仿佛都没了手术的边界,国际上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的手术三大禁区也被他一一突破。
“我并不比别人高明,只是我愿意坚持攀登这座‘珠穆朗玛峰’,所以走得远一点而已。”在他看来,医生既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个爱好,“活多久就要坚守多久”。
专业团队
“全国没有第二个”
“培养一个普外科的医生可能5年就够了,培养一个普通脊柱医生可能10年也够了,但培养一个矫正医生,尤其是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医生,至少需要花费15年时间,甚至更长。”谈到培养一个成熟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医生时,梁益建直言其难。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针对年轻医生的培养,梁益建建议:培养要从年轻医生抓起,建议医院多关心年轻医生特别是规培医生的生活和收入,通过建立规培医生电子信息档案等方式,让年轻医生成长起来并扎根基层。“此建议目的在于加强规培医生的规范化管理并适当增加他们的收入,使他们潜心医学研究,无后顾之忧。”梁益建告诉记者。
梁益建手术团队包括神经内外科、麻醉、功能神经、康复、营养、呼吸、心内等专业的专家,团队核心成员除他之外,还有5名骨科医生、2名神经检测专家、1名呼吸科医生、1名ICU医生。另外,还有一个专门的麻醉团队,这个团队只做脊柱畸形矫正手术的麻醉。
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他的得力干将。他们同梁益建一样,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坚守在脊柱畸形矫正领域,用自己的能力帮助每一个患者挺直脊梁。
被问及对团队成员的要求,梁益建说:“我对我的成员要求很简单,我做成什么样子,你就做成什么样子;我怎么对待病人,你就怎么对待病人;我这么看书,我这么钻研,你就这样钻研。”说来“简单”的要求实则却充满严厉,就像他强调的:科研有很多机会,许多外科手术都有第二次机会,脊柱矫形只有一次机会。
在这个组建时间并不长的团队,许多医生成长很快,技术水平已经很高,临床经验也非常丰富。“我这样的团队,在全国没有第二个。”梁益建说。
建立标准
“敢于超越引领”
近日,《骨科在线》发布了一篇极重度脊柱矫形领域的文章。文章中,梁益建就该领域治疗提出了“三平一正”[即无论多严重的脊柱侧弯患者,术后要恢复肩平(高低肩消失)、背平(无刀背畸形)、双髋平(双下肢无长短腿),血气正常,X片正侧位矫正到40°左右(即轻度畸形)]的治疗观点。他向记者介绍,这是他提出的极重度矫形行业治疗的标准。
“极重度的脊柱矫形有一个主流观点,即针对成年、僵硬性极重度脊柱畸形病人,往往采取不矫形只固定的方法来低风险的解决问题。但我们都要矫形,所以提出这样一个行业标准。”梁益建介绍道,“建立这项标准,是希望医生们明白还有很多努力的方向,应该继续前进,不要拥有了现在的成就止步不前。有了标准才能进步,才能引领我们的文化自信。”
梁益建认为,医生要有文化自信,要依靠自己的数据,用自己的理论、自己的实践技术在国际上屹立不倒。
“我曾经在美国学习脊柱外科,但是国外极重度脊柱畸形的案例很少。我是那个学习了驾驶技术又敢于去‘超车’教练的人。”梁益建对自己的技术很自豪:“有很多国际大师来我们这里交流,见识到我们的技术水平之后都是‘雄赳赳的来,灰溜溜的走’。脊柱手术好不好是一目了然的,术前术后片子一看就明白。”
“在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领域,我是全中国比4月13日,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记者见到了梁益建。“不好意思,久等了,刚刚结束手术。”做了长时间手术的梁益建看起来略显疲惫,对此他笑言:“没什么辛苦的,反正是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作为一个致力于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的骨科医生,手术就是他的日常。
他是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心中的“男神”,从医生涯中,他从不止步于所谓的“禁区”,多次创造奇迹,为千余名患者开启抬头人生。
坚守一线
“突破三大禁区”
梁益建从小立志要做一名医生,1986年大学毕业后,先后6年自费在全国著名医科大学进修学习。2005年,他被推选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世界脊柱协会主席汉森教授处学习脊柱外科知识。通过钻研,梁益建发明了一种可以让脊柱牵引使脊柱畸形变小的外固定架——头盆环,也因此打破了极重度脊柱畸形无法手术矫正的“禁区”。
“我是2013年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工作的,几年时间,完成了1000多例手术。”时至今日,在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领域,梁益建已是行业标杆。但他依旧坚守一线,坚持站在手术台上。“每天都要做手术,从周一到周五,周末还要去其他医院帮忙免费做一些他们完成不了的病例。”梁益建说道。
临床认为,大于110°的脊柱侧弯为极重度,这样的情况被称之为“医学的禁区”,也被称为“不可手术的脊柱侧弯”。尤其是很多患者同时伴有脊髓畸形或II型呼吸衰竭,手术难度大、并发症高,几乎就是手术治疗的“禁区”。
据了解,梁益建接收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很多患者都已经被其他医院确诊为无法治疗,而梁益建是他们最后的希望。对此,梁益建迎难而上:“医生没有挑选病人的权利,只有为患者解除病痛的责任。”
梁益建坦言:“一些医院不喜欢难的手术,因为这类手术医疗风险大、周期长、医疗纠纷发生率大。但总有人要做难的事。”这样的想法下,无论多么严重的脊柱侧弯仿佛都没了手术的边界,国际上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的手术三大禁区也被他一一突破。
“我并不比别人高明,只是我愿意坚持攀登这座‘珠穆朗玛峰’,所以走得远一点而已。”在他看来,医生既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个爱好,“活多久就要坚守多久”。
专业团队
“全国没有第二个”
“培养一个普外科的医生可能5年就够了,培养一个普通脊柱医生可能10年也够了,但培养一个矫正医生,尤其是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医生,至少需要花费15年时间,甚至更长。”谈到培养一个成熟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医生时,梁益建直言其难。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针对年轻医生的培养,梁益建建议:培养要从年轻医生抓起,建议医院多关心年轻医生特别是规培医生的生活和收入,通过建立规培医生电子信息档案等方式,让年轻医生成长起来并扎根基层。“此建议目的在于加强规培医生的规范化管理并适当增加他们的收入,使他们潜心医学研究,无后顾之忧。”梁益建告诉记者。
梁益建手术团队包括神经内外科、麻醉、功能神经、康复、营养、呼吸、心内等专业的专家,团队核心成员除他之外,还有5名骨科医生、2名神经检测专家、1名呼吸科医生、1名ICU医生。另外,还有一个专门的麻醉团队,这个团队只做脊柱畸形矫正手术的麻醉。
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他的得力干将。他们同梁益建一样,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坚守在脊柱畸形矫正领域,用自己的能力帮助每一个患者挺直脊梁。
被问及对团队成员的要求,梁益建说:“我对我的成员要求很简单,我做成什么样子,你就做成什么样子;我怎么对待病人,你就怎么对待病人;我这么看书,我这么钻研,你就这样钻研。”说来“简单”的要求实则却充满严厉,就像他强调的:科研有很多机会,许多外科手术都有第二次机会,脊柱矫形只有一次机会。
在这个组建时间并不长的团队,许多医生成长很快,技术水平已经很高,临床经验也非常丰富。“我这样的团队,在全国没有第二个。”梁益建说。
建立标准
“敢于超越引领”
近日,《骨科在线》发布了一篇极重度脊柱矫形领域的文章。文章中,梁益建就该领域治疗提出了“三平一正”[即无论多严重的脊柱侧弯患者,术后要恢复肩平(高低肩消失)、背平(无刀背畸形)、双髋平(双下肢无长短腿),血气正常,X片正侧位矫正到40°左右(即轻度畸形)]的治疗观点。他向记者介绍,这是他提出的极重度矫形行业治疗的标准。
“极重度的脊柱矫形有一个主流观点,即针对成年、僵硬性极重度脊柱畸形病人,往往采取不矫形只固定的方法来低风险的解决问题。但我们都要矫形,所以提出这样一个行业标准。”梁益建介绍道,“建立这项标准,是希望医生们明白还有很多努力的方向,应该继续前进,不要拥有了现在的成就止步不前。有了标准才能进步,才能引领我们的文化自信。”
梁益建认为,医生要有文化自信,要依靠自己的数据,用自己的理论、自己的实践技术在国际上屹立不倒。
“我曾经在美国学习脊柱外科,但是国外极重度脊柱畸形的案例很少。我是那个学习了驾驶技术又敢于去‘超车’教练的人。”梁益建对自己的技术很自豪:“有很多国际大师来我们这里交流,见识到我们的技术水平之后都是‘雄赳赳的来,灰溜溜的走’。脊柱手术好不好是一目了然的,术前术后片子一看就明白。”
“在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领域,我是全中国比较权威的。”梁益建自信地说道。
(罗潇郁 本报记者 肖小红)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