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冷空气频繁,夜间温度走低。对于大棚蔬菜来说,气温直接影响棚室蔬菜的生长,管理难度也会增加,因此提醒种植户,要根据温度、光照等变化,及时合理调整管理措施,为蔬菜优质高产创造条件。
天气多变 灵活控温
立冬后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晴天,因光照强出现棚温高的情况;二是连续阴雨天,因光照弱,导致植株长势瘦弱、花芽分化不好。管理中,要根据天气情况,采取灵活有效的控温方法。
中午光照强时要进行遮阳,但使用方法要改变。例如,覆盖遮阳网时,要注意缩短覆盖时间。遇到连续阴天时,可安装一定数量的补光灯提高棚室的光照,并加强保温。气温降低,通风减少,前脸通风口已经没有必要保留,若夜间不注意,冷风进棚,下部果实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会加重裂果、皴皮等生理性问题。
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揭盖保温被。温度降到8℃以下时,温室棚要覆盖保温被,拱棚要增设套棚膜,加强保温。保温被的覆盖时间要控制好,确保棚内夜温不低于12℃,不可过度保温。
降低棚内湿度 减少病害侵染
昼夜温差加大,棚内湿度增加,是侵染性病害高发的因素之一。降低棚内湿度,建议在日常管理中做好以下几点:
合理通风。为降低棚内湿度,建议分段通风:第一次放风,当棚内温度达到20℃时,放小风,风口宽5厘米左右,放风半小时即关闭风口,这半个小时的作用主要是进行气体交换,同时降低棚内湿度。半小时后,关闭风口可提升棚内温度,当温度达到27℃—28℃时,进行第二次放风,风口宽15厘米左右。第三次放风在棚内温度超过30℃时进行,将通风口拉大,确保棚内温度在28℃—30℃之间。
减少水分蒸发。种植行铺设地膜,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特别是浇水后,效果更加明显。操作行铺设稻壳、粉碎后的麦秸或玉米秸秆也能起到调节作用,夜间湿度大时,秸秆可以吸收部分水分,在湿度低的白天,秸秆能释放出自身储存的水分,起到调节空气湿度的作用,同时还可避免人工操作时踩硬地表。
调整浇水方式。立冬后,水分蒸发量减小,浇水应以滴灌为主,减少浇水量,避免棚室湿度过大。同样,浇水要看天气,选择晴天浇水,避开阴天。浇水后应把棚温适度升高,有利于降低湿度,回升地温。
关注棚前脸湿度。棚前脸处的湿度,往往是棚室中的最大湿度,棚前脸处也是病害易高发的地方。建议在前脸处悬挂一层挡湿膜,具体做法是:在棚前脸处东西方向吊挂一层膜,可防止棚膜上的水滴滴到棚内的土壤上,能有效降低湿度。
多种用药方式轮换使用。当前,棚室蔬菜病害发生多,喷药次数会有所增加,若一直使用传统的喷雾方式会增加棚内湿度。建议使用弥雾机喷药,弥雾机喷药用水量一般为普通喷雾器的1%—5%,可大大降低喷药对棚内湿度的影响,且用药均匀,不易产生药害。另外,烟剂不会增加棚内湿度,可选用百菌清烟剂、速克灵烟剂等广谱杀菌剂预防病害,需要注意的是,烟剂使用时间不要过长,一定要注意适时通风,否则容易产生药害。平时喷药时宜在晴天上午进行,保证下午通风排湿的时间。
防病害 管理重点应有变
对于盛果期的蔬菜,植株抗逆性降低,若管理不当,病害易反复发生,如真菌性病害应重点预防灰霉病、菌核病、灰叶斑病、炭疽病、蔓枯病和早疫病等,卵菌病害应重点预防霜霉病、晚疫病和绵疫病等,细菌性病害应重点预防细菌性斑疹病、细菌性髓部坏死、软腐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等。
病害重在早发现、早治疗,如灰霉病、蔓枯病等病害刚开始发生时多在棚前脸处,要注意观察叶片情况,一旦发现叶片上有水浸状小点、霉毛等,就可以确定病害开始侵染,注意提前防治。生物菌剂可以补充有益菌,抑制甚至杀灭病原菌,因此要重视生物菌剂的使用。
另外,病毒病的防治不能忽视。晴好天气时,透光性好的棚室温度较高,适合病毒病的发生,要加强病毒病的预防。病毒病发生初期,可以选择几丁聚糖、菇类蛋白、嘧肽霉素或宁南霉素+锌肥防治,也可在前脸处覆盖黑色地膜,在防止杂草生长的同时,可避免害虫藏匿于杂草中。(姜文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