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3 期 / 第2版:综合新闻
陈小利:32年乡野行医路,白大褂里藏着最暖“烟火气”


陈小利为病人量血压。

近日清晨,内江的秋意已染黄了田间稻穗,此时,在东兴区双桥镇卫生院新店分院里,中西医临床医师陈小利的办公室早已挤满等候的乡亲。她身着白大褂,面带温和笑意,一边耐心询问观察病人症状,一边快速在电脑上记录病情,整个过程有条不紊。

说起来,这份对乡邻的耐心,源于她与这片土地的深厚联结。

16岁逐梦:

“学医助人”的种子生根发芽

1977年,陈小利出生在东兴区新店乡(2019年被撤销并入双桥镇)的一个小山村。年少时,她常目睹乡亲们因缺医少药陷入困境,一颗“学医助人”的种子由此悄然在心底生根。16岁那年,她怀揣着对医学的好奇与向往,成功考入东兴卫校,从此踏上了学医之路。

1995年从东兴卫校毕业后,陈小利没有停下求知的脚步,又考入内江医科学校学习。1998年毕业后,她带着满腔热忱,主动申请到东兴区大治乡(2019年被撤销并入高梁镇)的一间卫生室工作——那里条件简陋,却是乡亲们最需要医疗帮助的地方。

初到基层,现实的挑战远比想象中具体。看着乡亲们为了做一次B超,要翻山越岭奔波几十里路去城里,来回折腾不说,还可能耽误病情,陈小利心里很不是滋味。“乡村医生不能只懂看病,还得会‘十八般武艺’”,抱着这样的念头,她主动申请到东兴区人民医院进修B超技术。进修期间,她白天跟着老师钻研操作技术,晚上对着专业教材反复琢磨影像知识。学成归来后,她成了卫生室里既能看病问诊、又能操作B超的“多面手”,实实在在为乡亲们带来了便利。

凭借扎实的医术和贴心的服务,2010年,陈小利被双桥镇奉天村和新店乡(2019年被撤销并入双桥镇)两地的卫生院看中。对家乡的牵挂让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也是从这一年起,她正式回到家乡工作。2019年乡镇合并后,原新店卫生院更名为双桥镇卫生院新店分院,面对环境的变化,她始终没有动摇。“我应该会在这里干到退休。”说这话时,她的眼神里满是坚定。

15年坚守:

“城里不缺我,家乡更需要我”

对陈小利而言,“回到家乡”从来不是职业的终点,而是对自己要求更高的起点。2014年,她通过公招考试成功进入体制内,城里多家医院纷纷向她抛出橄榄枝,给出的待遇远优于基层。可她几乎没有犹豫,再次选择留在家乡:“城里不缺我一个医生,家乡的乡亲们更需要我。”理由简单实在,却满含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2018年,看着医学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为更好地服务乡亲,陈小利又萌生了“充电”的想法。她一边报名参加成都中医药大学成教大专考试,利用下班时间啃书本、写作业,把零散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一边再次前往东兴区人民医院进修,系统学习心电图诊断和化验技术,力求让自己的医术跟上时代步伐。2021年大专毕业时,她又报考了川北医学院。今年1月,48岁的她捧着崭新的本科毕业证书,笑着说:“现在给乡亲们看病,我心里更有底了。”

这份“底气”,不仅来自陈小利不断提升的医术,更源于她对乡亲们发自内心的牵挂。点开医院的接诊系统,从去年9月到现在,陈小利已接诊了1400余名患者,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她都能准确叫出名字、说出病史。“只要来过三次的病人,我都能记住他们的情况。”她随手翻开一本病历,“你看这位张大爷,有高血压还爱喝酒,每次来我都得叮嘱他少喝两杯;还有李孃孃,血糖不稳定,对青霉素过敏,用药时必须格外注意……”这些细碎的病情细节,陈小利记得比自己的家事还清楚。

16岁学医的懵懂少女,到48岁守护乡邻的“健康管家”,陈小利用32年的时光,在乡野间书写着一名基层医生的坚守与担当。如今,她办公室里诊桌上的听诊器磨得发亮,可她眼里的光,却始终温暖如初——因为她深知,自己守护的不仅是乡亲们的健康,更是家乡这片土地上最珍贵、最鲜活的“烟火气”。(钟雨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