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6 期 / 第7版:乡村振兴·农业科技
牛肉价格持续走低,养殖户如何降本增效?
农业农村部发布指导意见

去年2月以来,国内牛肉价格持续走低。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上牛肉平均售价约61元/公斤,与1月约80元/公斤相比下降24%。对消费者而言,或许意味着“牛肉自由”,但对养殖户来说,却“苦不堪言”。

面临养殖成本高昂、市场价格低迷的现状,养殖户如何应对?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肉牛养殖降本增效技术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四方面意见建议帮助养殖户降本增效、稳产增收。

科学选种用种,提高种质效益

目前,国内肉牛市场对牛种大致有两个需求方向,分别为“增重型”与“肉质型”。其中,“增重型”品种有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赞牛等引进品种和其杂交牛,国内培育的夏南牛、云岭牛、华西牛等及其杂交牛;“肉质型”品种有和牛、安格斯等引进品种及其杂交牛,我国本地黄牛及其与“肉质型”品种的杂交牛。

《意见》认为,养殖户进行肉牛选种时,除了考虑饲料转化率、抗病能力、生长速度、育肥效果以及环境适应性等因素外,还需结合不同生产和经营目的科学选种。

因此,针对不同市场需求,养殖户需采取纯种或品种间杂交等技术手段,配套科学养殖生产技术,将所选品种的优势或杂交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制定生产和经营计划,调整牛种和牛群结构,适当淘汰老龄低产母牛,有条件的养殖户可补充优质母牛,增优去劣,量身定制符合自身特色的选种用种策略和技术方案。

科学利用饲料资源,降低饲养成本

《意见》认为,“就地、就近”采购存储饲草料原料和因地制宜放牧补饲,是降低饲养成本的基础。

因此,养殖户可根据品种和生产目标科学设计日粮,并适时调整饲料配方和饲喂量,进行差异化饲喂,节约饲养成本。同时,可利用廉价且营养含量较高的原料,如各种酒糟、酱油醋糟、果渣等糟渣类,以及农产品加工等副产品,并提高玉米全株青贮质量,以节约能量饲料用量。使用低值粗饲料的时候,可通过揉搓、切短、发酵等方式提高适口性和利用率。

对于具有饲料配方设计和加工调制能力的养殖户,还可采用瘤胃降解蛋白/过瘤胃蛋白比(RDP/RUP)和能氮平衡的日粮配方技术,进行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提高饲料转化利用效率。

母牛带犊饲养的养殖户,要注重提高犊牛成活率,降低饲料和人工成本。《意见》建议将犊牛栏与母牛栏隔开,让犊牛自由出入,这样便于犊牛吃母乳和采食专用饲料。

加强疫病预防与治疗,保障牛群健康

疫病防控是肉牛养殖的重大考验之一。《意见》指出,养殖户要加强布鲁氏菌病等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和净化,尤其在种牛场和核心育种场,要有效开展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的净化;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对口蹄疫、牛结节性皮肤病、牛流行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病毒性腹泻、梭菌病、牛巴氏杆菌病等实施有效的免疫预防;针对牛呼吸疾病综合征和犊牛腹泻等多病原混合感染的常发病,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疗效;基于夏季寄生虫病多发特点,定期开展预防性和治疗性驱虫,以防止内、外寄生虫传播。

同时,养殖户要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保持牛舍清洁干燥。通过隔离、消毒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措施,阻断病原体输入和场内传播;通过调整日粮配方、预防性用药或添加益生菌、饲喂抗应激饲料等,落实好运输、分娩、断奶、转群等环节的抗应激措施;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不喂霉变劣质饲料,预防瘤胃酸中毒。

优化生产工艺,提升养殖效率

《意见》指出,养殖户可通过优化体况评定、发情监测、妊检、母牛带犊等技术,提高母牛受胎率和产犊率,降低繁育成本。同时,可采用新生犊牛培育技术,降低犊牛死淘率。

针对夏季高温天气,《意见》建议养殖户加强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环境调控,降低冷热应激效应;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调整饲喂时间至早晨和晚上,避开中午高温时段,并定期清理饲槽以防止饲料变质,避免引发消化系统问题;针对围栏牛舍可采用网帘遮阳等技术,对开放及半开放牛舍应加强自然通风,有条件的可通过机械通风、喷淋等方式辅助降温;湿热多雨地区,牛舍屋檐高度不低于4米,屋檐加装板材平延牛床外1.5米,可遮阳和预防潲雨;寒冷环境下应防风保温,采用防风墙御寒、保温加热恒温饮水(20℃温水)、铺设厚垫草等技术措施。

此外,针对粪污处理,《意见》建议,可按照土地承载能力和条件,就地就近直接堆肥还田,实施种养结合;根据资源禀赋,生产特色有机肥料;结合养殖工艺,推进牛粪垫料化、燃料化利用,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本报记者 杨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