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春意正浓的达州万源市石窝镇番坝村白茶基地里,一声声“开茶喽——”的嘹亮“喊山”回荡在层峦叠嶂间。采茶姑娘们身着彩衣、手挽竹篓,指尖在翠绿的茶树上翻飞,茶香漫溢山野。
作为大巴山腹地的“富硒茶乡”,万源市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与千年茶史底蕴,将一片绿叶锻造成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从宋代《紫云坪植茗灵园记》岩刻遗存,到如今25.2万亩茶园连缀成势,万源市正加速书写“以茶为媒”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专线直通山海 品质叩响市场
近日凌晨5时许,番坝村泰达农业有限公司加工车间新鲜制作的白茶,裹挟着清冽茶香在晨雾中迅速装车,疾驰发往万源市秦巴商贸物流基地。来自固军、石窝、青花等多个乡镇的白茶在此集结,经过一系列标准化检验流程后,于清晨8时统一搭乘专车直奔全国重要白茶交易集散地之一——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
这条跨越上千公里的茶叶物流专线,是万源市今年突破茶产业发展瓶颈的关键。在万源市茶叶局的统筹协调下,万源市山水云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伟锋牵头组织当地多家茶企,与邮政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创新开辟出这条“茶园直通市场”的专属通道。相比往年需绕道湖北省恩施州中转的传统运输线路,新专线不仅在运输时效上得到大幅提升,运输成本也有了明显下降。
“这条物流专线不仅送出了新鲜茶叶,更带回了真金白银。”万源市茶叶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这条极速供应链,当地白茶最晚次日凌晨就能出现在安吉县的茶叶交易市场,“万源白茶很多时候根本不用进市场,刚一出现在市场门口就被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采购一空。”
能在全国市场上备受青睐,还源于万源市在茶叶品质和品牌上的双重深耕。技术层面,当地总结提炼茶叶种植、采摘、加工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出台《万源富硒绿茶地方标准》《巴山青栽培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并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和加快选育地方良种,构建起覆盖良种选育、生态种植到精深加工的标准化体系。
品牌建设方面,当地持续擦亮“生态、富硒、有机、绿色”特色优势,大力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积极培育茶叶品牌。截至2024年底,万源市拥有茶叶驰名商标1个、有机茶产品认证3个。而在2024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万源富硒茶品牌价值更是达到19.98亿元。
技艺淬炼匠心 专车接送茶工
“采摘白茶要讲究技巧,用拇指和食指夹住新芽,轻轻用力一提就可以了,千万不能用指甲掐,否则茶叶会发黑,影响品质和卖相……”走进番坝村千亩茶园,万源市茶叶局技术员现场向采茶工人讲授起了采摘白茶的要领。
自采茶季拉开帷幕以来,这样的画面在万源市的各个茶园随处可见。绿色茶叶作为万源市重要产业名片,当地农业农村局、富硒产品检验中心、科技局等部门抢抓关键节点,精心筹备中高级制茶师、万源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茶叶产业培训班、茶叶生产技术培训会等培训活动,通过“课堂理论+现场指导”的方式,为茶叶生产培育了一批高素质技术人才。
与此同时,针对春茶季部分茶企用工荒、茶叶技能人才分布不均以及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难等问题,万源市特别开通了采茶专车。在早晚固定时间、指定地点,统一发车接送采茶工人,精准服务万源市巴山云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万源市雾语乡知生态茶业有限公司、万源市硒山云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20家茶企。
“现在方便太多了,每天早晚都有专车接送,中午茶园还管饭,我们能挤出更多时间采茶。”在固军镇三清庙村蜀韵生态农业公司茶园务工的兰安琼,每天早上5时30分乘坐专车出发,仅需半个小时就能赶到茶园。
“采茶工人能及时到位,有力保障了春茶的采摘速度,目前我们的春茶采摘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万源市蜀韵生态农业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茶园大部分工人来自周边的白沙、石塘等乡镇,自行乘车不仅耗时,企业还需额外支付交通补贴,“专车的相关费用都由政府部门承担,进一步减轻了我们企业的负担。”
在这场与时间的激烈赛跑中,万源市以技术赋能提升采摘效率,以机制创新破解用工难题,政企协同筑牢产业根基,成功守住了春茶生产的“黄金窗口”。
指尖采撷金银 茶山铺就富路
万源市25.2万亩茶园,不仅是大巴山深处的生态明珠,更是万千茶农捧在手心的“活存折”。
近日凌晨4时许,天还未亮,家住石窝场镇的采茶工向志琼就已经赶到番坝村白茶基地,奔走在一垄垄茶树间,不多时竹篓中便堆起了青翠的鲜叶。“早点来天气凉快,采得多!昨天我采了15千克,挣了200多元。”向志琼高兴地说。
作为当地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茶产业不仅吸引了像向志琼这样的熟练工,更让不少留守老人有了盼头。来自石窝镇五显庙村的张定华、王孝如夫妇虽年龄较大,但依旧干劲十足。虽然采茶量不及年轻人,但每天上百元的收入已让他们心满意足。“去年要忙着回去种烟叶,我们只干了5天,挣了1700余元,今年我们要干到采茶季结束。”王孝如边采茶边盘算着增收账。
今年,受前期低温天气影响,番坝村白茶开采较往年有所推迟,但并未影响群众热情。茶园日均吸纳600余名采茶工,覆盖玉带、草坝、石窝等多个乡镇。“采茶门槛低,男女老少都能干,工资现结,大家积极性很高。”茶园负责人介绍,按当前每千克鲜叶60元的工价计算,手脚麻利的工人日均收入轻松可达200元以上。对于留守妇女、老人等群体而言,这片茶园无疑是“家门口”的增收机遇。
当阳光穿透大巴山云雾,万源市茶山上翻飞的指尖编织出了乡村振兴的经纬。这片承载着千年茶香的土地,正用片片绿叶书写新时代的“茶经”,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中,绘就“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生动图景。(冯津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