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5 期 / 第1版:要闻
扎呷:推动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使者


扎呷展示水淘糌粑制作技艺

扎呷,甘孜州甘孜县南多乡俄绒村人,是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淘糌粑制作技艺传承人,四川省第四届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得者。

饱含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加之从小耳濡目染水淘糌粑的制作工艺,扎呷将糌粑这个藏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主食、这个承载着藏民族味蕾记忆的食物逐渐推向大众视野,推进千家万户,让其享誉全国。

扎呷向客人介绍水淘糌粑制作方法

稳扎稳打  做大产业有高度

为让更多人品尝到绿色、可口的优质水淘糌粑,2005年,扎呷注册成立了甘孜县德琼庄园农业文化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水淘糌粑的制作和销售。“选用优质青稞风干筛好,放入山泉水中洗净,沥水晒干,再用热水淘洗,沥干水分趁热装入麻袋密封,置平底大炒锅保持恒温,放上一夜。第二天一早,烧热平底大炒锅,揭开麻袋,淡淡的酒香溢出,再将青稞倒入炒锅不停翻炒。待炒好的青稞冷却后,装入皮口袋,送到磨房,用水磨碾压,磨出的糌粑,粉细、色泽洁白、味香可口。”谈到糌粑的制作,扎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炒青稞关键要掌握好火候,不焦不生,出现青稞花后就炒好了。我们始终保持着人工炒青稞的传统,这样能保证最佳的火候,炒出的青稞色香味更佳。”

除了人工炒青稞,在糌粑的制作过程中,很多工艺扎呷仍保留传统的方法,以确保产品的原生态。在保证原生态的同时,他还注重产品包装的创新,巧妙地将藏民族文化融入其中,使水淘糌粑不仅有“内涵”,还超有“颜值”。目前,德琼水淘糌粑不仅在甘孜州热销,还远渡重洋在国外藏胞聚居地深受欢迎。

通过10余年的努力,德琼水淘糌粑目前产能达300余吨,于2012年取得国家食品QS认证,2018年升级为SC认证。如今,德琼庄园的明星产品——雪域德琼糌粑,已成为甘孜州特色产品中一张闪亮的名片,并于2018年取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先后获得“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圣洁甘孜十大类知名产品”“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殊荣。

“如今,水淘糌粑不再是藏民族群众的果腹之物,更是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媒介。”扎呷如是说。

保质增值  提升品质有力度

“与其他流通于市场的产品不同,雪域德琼糌粑是典型的‘三无产品’:无环境污染、无药物污染、无化学加工。”扎呷笑着说。

扎呷介绍,雪域德琼糌粑所需的原材料——黑青稞,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甘孜州甘孜县,雪山浇铸其魂魄、阳光滋润其经络,加之其一年一熟、产量低(亩产量125公斤左右)、生长周期长等特点,使其成为青稞中的极品。同时,黑青稞在种植过程中未使用任何化学农药,因其本身具有耐寒、耐高海拔、耐干旱、耐土质贫瘠等特点,造就了黑青稞能吸收高原天然养分自然成长成熟的特性。此外,糌粑在制作过程中,采用泉水清洗、太阳晒干、柴火炒熟、水磨碾压等原始、天然的制作工艺,保留黑青稞原有的丰富的营养成分,成就了麦香味独特、入口爽滑的糌粑。凭借着这些天然的优势,2017年公司实施了水淘糌粑生产扩容项目,助水淘糌粑的品质进一步提升。

倾情倾力  助农增收有温度

扎呷称他的根在雪域高原,水淘糌粑的根在甘孜。每到青稞成熟的季节,扎呷便奔波在雪域高原,忙着收购青稞,并聘请当地农牧民到公司帮忙。“每年能带动80余户青稞种植户每户实现收入10800元。”谈及收购青稞,扎呷饱含深情地说:“因为我开了这个厂,乡亲们不再把青稞当成产品而是商品,不仅提升了青稞的价值,还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看着他们开心数钱的样子,我也跟着高兴。”

“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绿色健康的糌粑深受追捧。水淘糌粑不仅在甘孜州及周边地区畅销,成都、广东、上海的食客也纷纷闻香而来,网上销售订单更是接连不断。”谈到市场前景,扎呷信心满满。如今,依靠糌粑致富的不仅仅扎呷一人,当地更多的农牧民正依靠青稞种植,在糌粑加工中走出一条致富道路。

作为一个农民,扎呷深爱着这片土地,同时他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书法爱好者,致力于以各种形式传承传统文化,把家乡的美展示给全世界。长期以来,他专注于青稞的生长过程、糌粑的传统制作技艺,用独特的视角展示着藏民族民间技艺之美、藏民族天然美食之美。(何成勇 本报记者 肖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