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2 期 / 第2版:综合新闻
让乡村融入“绿水青山”
省人大代表积极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言献策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我省将持续推进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畜禽粪污资源利用、村庄清洁“五大行动”,不断让蜀乡农村融入“绿水青山”。

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去年以来,我省大力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共建成“美丽四川·宜居乡村”1.6万个。成绩有目共睹,但工作推进过程中,暴露出的资金缺口大、技术不成熟、机制保障不健全等问题也逐渐凸显。今年的省人代会上,不少省人大代表就如何推进此项工作纷纷建言献策。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要啃“硬骨头”

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是农村人居环境的“三大革命”,其中污水处理尤为不易。

“汉源有30个乡镇,其中只有毗邻县城的8个乡镇建有污水处理厂,即便算上已参与PPP项目的6个乡镇,仍有十几个乡镇的污水处理缺乏资金来源。”省人大代表、雅安市荥经县新添镇庙岗村党支部书记詹良兵在汉源县调研时发现了问题。目前,我省各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经费拨付办法和标准存在顶层“政策空白”,大都靠地方政府投入。

人才缺失、工艺不匹配也造成了污水处理设施“运行难”。“广元135个建制乡镇仅93个乡镇建有乡镇污水处理厂,且大部分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的污水收集率较低,处理能力有限。”省人大代表、广元市利州区南河街道环卫所副所长李翠说道。

“如果设备运行不能达到科学有效,也很难得到群众的认可。”省人大代表、民革眉山市总支主委宋洪芳调研时发现,一些污水处理设施设备一套高达数万元,村民难以承受,简单的分(隔)离或湿地净化设施,村民的认可度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而一些新推广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设施,由于工程量大补贴又不高,不少村民对此持观望态度。

除了污水整治,垃圾处理和厕所革命也面临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不少代表在调研时发现,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力度不够,并存在二次转运成本高、难度大的问题。如何让村民摒弃千年习俗、自主成为改厕主体,尚有很多工作需要推进。

强机制增投入

力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针对这些问题,代表们纷纷给出了建议。

省人大代表、资中县银山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党委书记郑桂华代表认为,全省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处理应当制定“时间表”,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逐步解决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同时应进一步完善资金保障机制,“一方面省上加大奖补资金支持力度,一方面地方上也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

李翠代表则建议,从省级层面加大对水资源税、排污税、自来水费等税费机制的统筹力度,“可按照补偿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置设施运营成本并合理盈利的原则,建立健全全省统一的建制镇及农村地区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并同步开征污水处理费,制定出台收费标准和运行机制。”

“应该进一步深入调研,摸准实情,优化实施政策并分类指导和推进。”宋洪芳代表认为,污水处理应重点抓好水源地、江河流域周边等关键处,厕所改造应立足实际,旱厕改造应注重是否有水,避免室内干净、室外污染的问题出现;垃圾处理等村容村貌的提升则可将交通干线、旅游景区景点、人口产业相对集中等地作为重点。

省人大代表、屏山县书楼镇碾米村党支部书记文忠珍建议,针对基层财政吃紧的现状,可将农村聚居点公共维护费用和管理费用列入财政专项预算。詹良兵代表则建议加大省级财政投入力度,对财政收入较低、基础设施较差、投资特别大的地方,特别是已经纳入全省乡村示范的区县,应根据各地实际予以补助。(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