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3 期 / 第7版:乡村振兴·农业科技
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支撑我省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刘伟 钟奇 陈泉武 罗玲 祝进

近十年来,我省葡萄种植面积快速增长,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也成为现代农业“川字号”特色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品种选育、建园改土、设施构建、投入品使用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因此亟需在基地提升、园区引领、链条延伸、科技支撑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快转变,确保我省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现状

现今,我省葡萄种植面积近60万亩,其中鲜食葡萄54万亩,酿酒葡萄(含刺葡萄)近6万亩。基本形成以成都、眉山、德阳、资阳为重点的成都平原鲜食葡萄产区,以绵阳、广安、宜宾为重点的盆周山地鲜食葡萄产区,以西昌、冕宁为重点的安宁河流域晚熟葡萄产区,以甘孜、阿坝和攀西地区为重点的酿酒葡萄产区。主栽夏黑、巨峰、克瑞森、阳光玫瑰、红地球、无核白鸡心、美人指等品种。上市时间从5月持续到12月,集中上市期为7~8月。

主要问题

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我省葡萄新品种选育工作起步较晚,加上选育周期长、成本高,致使目前尚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推广价值的葡萄新品种。现有主栽品种基本从国内外引进。

种植模式良莠不齐。避雨设施栽培建园成本较高,大面积推广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此外,以成都市龙泉驿区、双流区为代表的双篱架露地栽培模式,田间湿度较大、病害发生较重,枝蔓难以更新。  

建园改土不科学。我省葡萄产区基本属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部分果园不注意起垄开沟排水,造成暴雨淹园;水稻田改建的葡萄园不注重有机肥改土,造成苗木长势慢、见效慢。

设施规范化不完善。避雨钢架大棚、水肥一体化首部系统和田间管网在材料选择和设施建设时,未考虑大风、高温、需肥、需水规律,造成设施设备垮塌、散热不畅、堵管等。

栽培标准化较低。许多产区未建立统一规范的生产操作技术规程或产品标准,种植户盲目追求产量,导致葡萄成熟期延后、着色不均或不着色、含糖量不高、口味变淡。

对策建议

1.推动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积极推进葡萄种植园区“五改”。改品种,引导优势品种向最适生态园区集中;改设施,做到能排能灌、宜机作业;改土壤,通过施有机肥、种养循环等方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装备,推广水肥一体、智慧灌溉等现代装备;改管理,推行标准生产、实现按标作业。通过系列措施改进,着力提高优质商品果比例,实现优质优价。

聚焦果子采后的商品化处理。种植户要在预冷、分级、包装等采后商品化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发力,通过采后处理,变果品为商品。

强化产业科技支撑。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育种攻关、资源共享平台等,在全省推进科技成果运用。如加快新品种引进筛选、突破品种自主选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单品;加快花果精准管理、肥水精准调控、省力化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集成;加快新材料、新设施、新设备的研发组装运用等。

2.推动产品类型由中低端向优质优价转变。

做强园区示范引领。彭山、西昌、乐至、九寨沟等省级现代葡萄园区,要继续提升完善,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市(州)、县级葡萄园区要争取升级升星,将园区打造成为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和产业融合的展示平台。

推动基地多业态发展。培育以标准化建园、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生产过程托管的社会化服务队伍,发展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生鲜零售、会展策划等新业态,引导农民家门口就业,让农户充分享受产业链增值收益。

推进休闲农业发展。打造一批农旅融合葡萄种植园区,特别是城市近郊和风景文化旅游地,因地制宜开展景观化打造,带动休闲采摘、餐饮民宿、农村电商等发展,促进产村相融,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作者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