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5 期 / 第6版:榜样精神
榜样精神

王芳琼:待战疫结束,家人再聚!

王芳琼与同事合影

“妈妈,您今天在哪个科室上班?什么时候回来?”“妈妈今天在新院区,刚去了发热门诊,马上要到集中隔离医学治疗点去,怎么了?”“妈妈,你不要被感染了哦!我想你。”跟儿子挂下电话,她眼睛一酸。

稍作停顿,她取下眼镜拭去眼角的泪水,然后深吸了一口气,毅然朝着集中隔离医学治疗点走去。

她是泸州市合江县中医医院门诊部主任、内二科副主任王芳琼,在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时,她坚守岗位,冲锋在前,誓要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早在121日,在合江县中医医院紧急召开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会上,王芳琼就主动请缨坚守一线。随着疫情形势日趋严重,她更是临危受命,担任发热门诊负责人。

“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也一名老党员。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个关键时刻,我更应该站起来,带好头!”面对日益严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身兼三个部门负责人的她没有一丝退却之心。

为全面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王芳琼组织所管各科室多次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知识培训,要求每位同事不仅要熟练掌握消毒防护技能,还要随时做好自身安全防护;组织开展预检分诊演练,严格规范预检分诊操作流程,确保让所有患者正确分诊;为搞好“未病先治”预防工作,作为一名内科专家,她积极与院内多名中医名家探讨交流,结合泸州地区气候特点以及居民体质等情况,拟定了扶正气、散寒除湿的预防协定处方。作为发热门诊负责人,她更是带头坐诊发热门诊,细致问诊每一位病人,认真筛查疑似病人,做好每个病人的信息登记,并向病人反复讲解隔离防护相关知识,把好疫情防控第一关;在发热门诊坐诊结束,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院内专家组成员,她又立即赶到集中隔离医学治疗点协助前期筹备工作,并随时准备接受会诊任务……

面对疫情,王芳琼舍小家为大家,以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职业操守、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感染着身边每一位患者和同事。

王芳琼的丈夫是白鹿派出所的教导员,由于工作性质,夫妻俩平时是聚少离多,陪同老人和孩子的时间更是有限,原本想着今年春节好好聚聚,没想到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计划。但在疫情面前,两人没有一丝疑虑,毅然各自奔赴战场。他们约定,待到“战疫”结束,春暖花开,家人再聚。

疫情当前,他们是爱人也是“战友”。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战士负重前行,让我们充分相信,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必将迎来最终胜利。(牟艳)

 

黄晓波:把敬畏和护佑生命当成毕生追求

黄晓波和同事在救治患者

黄晓波与同事在工作中

四川省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开展工作

黄晓波为患者加油鼓劲

黄晓波,四川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中心主任、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疫情发生后,他勇于担当,冲锋在前,诠释了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与担当。

铁肩担道义

面对疫情他带病出征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省人民医院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培训、紧急布控时,黄晓波迅速反应,在科室微信群里拉响“警报”:所有医生取消休假;第一梯队支援武汉,随时待命出发……与此同时,他主动请缨驰援武汉,并要求担任援鄂医疗队队长。

“我要把30名队员零感染带回!”这是黄晓波对同事的承诺。说到就要做到,大年三十上午,30名队员在他的把关下,穿脱防护服、戴口罩、七步洗手……一个个的过关,为后来前线的“战疫”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此时的他腰肌劳损严重,痛到无法行走,每天都在康复科进行治疗。面对疫情,他再次将病人的安危放在了个人健康之上,揣上护腰和止痛药,坚持带病出征。

125晚,大年初一,从成都双流机场起飞的专机落地武汉,四川省第一批138人援助湖北医疗队到达武汉市江汉区。126下午,医疗队正式入驻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全面开展救援工作。

科学决策

7天改建出传染病医院

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是综合二甲医院,也是武汉市卫健委公布的首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收治定点医院,这里距离疫情核心区华南海鲜市场约1.5公里路程,离汉口站3公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该院每天门诊接诊数量从正常情况下的800人次,一下猛增到2000人次,最高每天达到了2700人次。这些人中,有需要收治的发热病人,有确诊患者,也有未感染者,给医院带来了极大压力。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消化存量病人。”了解了相关情况后,黄晓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部分患者转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随后,果断建议政府宣布停诊三天。

为什么要停诊?就是要把混杂在医院的人群区分开。“甄别出医院内已经感染和没有感染的,该收治入院的和可居家隔离的,把感染的集中到一起,切断传播源。”黄晓波说。这背后,是大量的核酸筛查工作和临床诊治。随后,他和整个四川首批援鄂医疗队以及第二批队员、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的医护人员共同筛查、诊治病人。

院内感染控制,是悬在医疗队头上的一把剑。不仅是患者感染,挡在患者和死神之间的医务人员自我防护也尤为关键。在医院内部严格重塑院感防控流程,开展各个区域的消杀工作,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打通专用污物通道,再次切断可能存在的传染源……经过所有医护人员的努力,7天时间,终于把一家二甲医院成功改建成基本成型的传染病专科医院。

治病救人、缓解患者的病痛,是每一个医护人员共同的心愿和目标。然而全川多家医院的医护团队工作流程、病历书写要求都不一致。经过一周磨合和适应,医疗队也建立了高效工作机制,严格执行三级医生查房制度,救治工作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

敬畏生命

以爱和责任撑起信仰

作为医生,黄晓波严格要求自己,与病人一起感受痛苦,一起面对生命,以爱和责任撑起信仰的国度。

在武汉,他口中说的、心里想的,只有病人。很快,他就能叫出大部分患者的名字。在他眼里,患者是脆弱的、可爱的、需要保护的。看到70岁的鲁大爷成功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他连日的劳累和疲倦统统消失不见,在桌上趴一会又元气满满。面对患者离世,他心中又有千般不甘。在重症监护室工作多年,见了那么多离别,他仍然无法摆脱生命从指缝间溜走却怎么也抓不住的痛心感。

广博大爱,每个人都在他心中。

在清晨和深夜的医疗队微信群,总能看到他发布的通知和问候。今天提醒大家总结一天工作的疏漏,明天告知在通往医院的路上有一家小超市开门了。大家都在休息的时候,他则在积极考虑着如何保证大家的安全,怎样为抗击疫情做得更多。他就像强力胶,牢牢地把医疗队粘合在一起。

疫情当前,多年从事重症医学工作的黄晓波,拓展了生命的宽度和广度,把敬畏和护佑生命当成毕生的追求。(四川省人民医院供稿)

 

邓俊:最大的幸福是看到病人出院

邓俊在工作中

邓俊和同事为患者加油

邓俊与同事合影

216,抵达武汉的第十四天,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一科副主任医师邓俊目送两位达到出院标准的患者乘坐电梯,离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3号楼8楼病区。那一刻,她如释重负,从未有过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请缨出征

治病救人是职责所在

邓俊向科室主任上交请战书那天,是农历大年三十。大年初一,医院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出征武汉。由于人员安排,第一次请战未能如愿,让邓俊稍觉遗憾,不过,她也做好了随时奔赴武汉的准备。

22,邓俊作为医院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副队长、医疗组组长,正式出征武汉。

到达武汉后,经过两天的培训,邓俊和医疗队护理组组长赵丽娜一起穿好防护装备,第一次进入病区实地探访,了解相关情况,为医疗队第二天的正式入舱做准备。

回忆起直面病毒的那一刹那,邓俊坦言,自己并非没有恐惧感。但是从写下请战书,到身处武汉抗疫第一线,她深深地明白,此时此刻自己不仅仅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战士,救治病人是医生的天职所在,也是自己的职责和担当。

家人的支持也给了邓俊更多的信心。知道妻子要去武汉之后,邓俊的丈夫很羡慕,表示想跟她一起去战斗。到了武汉之后,家人每天都会打来电话,询问工作情况,嘱咐她要注意身体,医院也一直关注着医疗队队员们的情况。

正式进舱工作之后,邓俊也和病人熟悉起来。病人的病情一天天好转,成为了邓俊前行的力量,也给了她战胜病毒的信心。

穿上金甲

与队友并肩作战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疗队所负责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3号楼8楼病区分为两个片区,邓俊是其中一个片区的医疗组组长。

起初,病区只有6名危重症患者,随着医疗队进舱工作,新的病人接踵而来,工作量也越来越大,作为医疗组组长,邓俊要负责20个危重症患者的治疗。

防护服是医护人员的盔甲,但因为密不透风,加之护目镜和口罩压得很紧,装备齐全的医护人员其实是很难受的。邓俊所在的又是危急重症病区,在病房的每一分钟,都忙得停不下来。就这样,邓俊先后两次出现了心悸、恶心、冒冷汗的情况,团队的伙伴们发现之后都让她赶紧休息。但想到人手本来就比较紧张,邓俊努力克服着不适感,继续工作。

防护装备之下,查房也变得更加困难。然而,因为疫情的特殊性,除了问诊病情,邓俊还要与患者沟通交流,进行心理安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花费的时间比在普通病房要多一倍左右。20位病人,一轮查下来,就需要两三个小时的时间。

邓俊清楚地记得,一位病人和妻子同时得了新冠肺炎,妻子去世之后,这位病人也深受打击,精神状况很差。邓俊和医护人员尽力安慰他、鼓励他,让他重拾对生活的信心。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这位病人的情况终于逐渐好转。

“加油”二字

此时重达千斤

“两个病人同时出院,太开心了,没有什么奖励比这更好了。”在邓俊看来,对医生来说,最幸福和自豪的事莫过于患者康复出院。

进舱工作十余天,216日下午,病区的两位重症患者经过治疗达到了出院标准,并且其中一位已有84岁高龄。邓俊说:“看到两位即将出院的治愈患者和医护人员共同为中国加油时我特别感动,平时说惯了的加油二字,在那一刻真是如雷贯耳、重达千斤。”

作为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十五年的从医生涯中,邓俊接诊过很多的呼吸疾病患者,但从来没有像这次一样,让她觉得自由呼吸的可贵:“要珍惜摘下口罩,自由呼吸地生活”。

无畏生死,逆风而行。正是千万个邓俊这样的医护人员的大义,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也让我们相信,冬天会过去,春天终会到来。(西南医科大附属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