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德阳市旌阳区柏隆镇红花村,成片种植的小麦即将黄熟。这些日子,在田里劳作的农户,总能见到33岁的文敏在麦田旁来回走动。
今年3月,旌阳区农业农村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乡村运营人才,开启了首批乡村运营试点:10个村,建立10个强村公司,招聘10个乡村运营师。经过选拔,4月初,文敏出任红花村一朵红花农业有限公司CEO,正式成为一名乡村运营师。除固定工资外,乡村运营师还可获得最高10%的增收分红。
“她才来没多久,只要见到就喊我坐下来一起聊聊,了解情况。”谈起文敏,红花村4组组长彭学富熟悉又陌生。
文敏是旌阳区孝泉镇人,从小在农村长大。“前两年我一直在德阳一家智慧农业企业做运营工作,积累了不少农业市场相关经验,这也是我应聘乡村运营师的优势所在。”上岗近一个月,文敏四处走访调研,每天用过万的步数丈量村里的角角落落,只为一个目的:盘活现有资源,引入新业态。
盘活资源是许多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难题。“很多村集体项目投入上百万元,年收益却只有几万元,归根到底是缺乏系统性运营。”旌阳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石强认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普遍面临投资回报率低、资源闲置等问题,乡村运营师能为乡村“二次造血”。
以红花村为例,文敏一上任,就发现问题。红花村是农业大村,盛产水稻、小麦、油菜,拥有纤多多食品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围绕村里现有的资源,红花村开展的业务涉及农事服务、产品销售、物业服务、工程承揽、劳务派遣等。“业务拓展很多,但缺乏系统管理,难以扩大市场。比如村里的烘干厂房,每天最大运行量是多少、需要多少人工、能拓展烘干哪些农作物等,都没统计过。”
文敏的思路是以强村公司来统筹业务,做好一产,拓宽二产,辐射三产。红花村交通便利,拓展线上销售有天然优势;二产方面,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供需渠道稳定,可持续扩大规模;新业态方面,文敏打算从场镇经济着手。“红花村离柏隆镇场镇近,场镇上只有一个农贸市场,摊位有限,可以在红花村划定一个市场吸引镇上的商业。”
文敏还准备将闲置房屋“变废为宝”。从村道走过,文敏对哪里有闲置资产如数家珍:“这一个月,我摸排了闲置农房、宅基地等优质资源,梳理了收储方案,村集体之前建设的农立方场地也可出租,用来承办各类活动。”在文敏看来,村里的农机是可以外出“创收”的“打工仔”,普通农房可改造成特色民宿,就连闲置的土地也可打造成农贸市场。
在旌阳区黄许镇仙桥村,乡村运营师欧阳见频正忙着对接外部资本,引入文化类投资项目,村里的许愿树、仙人桥、老茶馆等文旅资源及距市中心仅15分钟的车程等优势,都让欧阳见频坚定了走农文旅发展之路的信心。在旌阳区东湖街道高槐村,乡村运营师李红影正面临新的挑战:以旌阳“周边游”闻名的高槐村虽然发展成熟,但咖啡、茶饮业态同质化竞争问题日益凸显。李红影正谋划以非遗为切入点,通过差异化发展路径突围……
随着乡村运营师试点的深入,接下来会有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年轻人走进旌阳的各个乡村。“力争到2027年,全区各试点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100%以上。”石强表示。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丽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