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6 期 / 第3版:地方报道
前锋区:“农”墨重彩 绘就良田沃野好“丰”景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广安市前锋区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保障粮食安全。

推行田长制

筑牢耕地“安全线”

近日一早,在前锋区大佛寺街道得胜社区,王荣华早早来到田间地头,查看秧苗、玉米等农作物生长情况。

“每天我都要来这里走一圈,看看农作物有无异样,同时巡查有无占用耕地的情况发生。”王荣华说。作为巡田网格员,巡田是王荣华每天的“规定动作”,她须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情况,及时上报虫病灾害,保障农作物安全。

在大佛寺街道,像王荣华这样的巡田网格员共有16名,另外有9名镇级田长,8名村级田长。田长制推行以来,他们严格按照要求,扎实开展常态化巡田工作,筑牢耕地“安全线”。今年以来,大佛寺街道镇、村两级田长共巡田300余次,网格员巡田480余次。

2023年,前锋区出台《2023年广安市前锋区田长制工作要点》,成立区田长制办公室,推动辖区内田长制体系建设。截至目前,该区共设立田长制办公室10个、各级田长132名、副田长99名、网格员114名,形成了“区级田长抓统筹、镇级田长抓落实、村级田长抓巡查”的三级网格化、全覆盖责任体系。去年,前锋区各级田长及网格员巡田完成率达100%,上报巡田线索176条,其中有效线索143条。

作为推进耕地保护的基层前沿,去年以来,前锋区不断健全制度机制,及时优化调整基层田长和网格员,更新田长信息公示牌,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同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围绕问题类型判断、线索审核和处置等方面工作,加强对基层田长和网格员的培训,推进田长制工作高效开展,规范运行。

整治撂荒地

“闲田”为“良田”

近日,在前锋区观阁镇七谷村,一块块水稻田绿意盎然,充满生机与活力。这片曾经的撂荒地,经过精心整治,“面貌”焕然一新。

撂荒地整治是耕地保护的重点。近年来,为避免耕地资源浪费,前锋区全力开展撂荒地整治工作,采用人机双查方式,对全区耕地使用情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监测、排查,对比历史数据和现有数据,及时发现已撂荒的耕地和疑似撂荒地。同时,组织镇村组干部、群众代表等进行拉网式排查,准确摸清撂荒地位置和面积,建立区、镇、村三级撂荒地数据台账。

在建立台账的基础上,前锋区通过委托经营、代耕代种、流转经营等方式分类抓好复耕复种。针对撂荒时间长的耕地,由各镇统一组织大型机械翻耕,免费交由经营主体或有种植意愿的村民种植;对零散闲置且无业主参与代耕、流转的土地,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种植,确保闲置土地有效利用。截至今年6月,年初统计的2200余亩撂荒地已完成整治1850余亩,预计12月底全部完成整治,实现撂荒地动态清零目标。

为充分盘活撂荒地,前锋区还组建了区、镇耕地保护和撂荒地技术服务队,选择整治效果较好的撂荒地作为示范现场,组织种植业主、群众实地参观,并现场进行科学种植、土壤改良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土地利用能力。此外,该区还通过广播、线上平台等载体,向农民广泛宣传解读撂荒地整治相关政策和补贴措施,增强其参与撂荒地整治工作的积极性,推动“闲田”变“良田”。

提升耕地质量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近年来,前锋区持续加强耕地质量提升,管好、运行好全区3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和34个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调查点,持续推进耕地质量监测,组织开展田间实验和取土化验分析,编制年度耕地质量监测报告,动态监测全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如今,该区耕地质量等级已由5.2提升至4.69。

同时,该区大力实施“天府良田”建设攻坚提质行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做到建一亩、成一亩,逐步把1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

据了解,为提升群众耕地保护意识,该区还通过广播、悬挂横幅标语等方式,广泛宣传耕地保护政策,增强群众耕地保护红线意识,引导群众养成保护耕地的习惯,营造保护耕地、守牢粮食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下一步,前锋区将继续压实耕地保护责任,有序推进耕地恢复补充,同时加强后期管护和耕地利用情况监测,实现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整治效果,推动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吕甜 本报记者 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