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员向大家介绍风火山观测站情况
本报讯 8月15日14时,在海拔4750米的青藏铁路风火山观测站一处墓碑前,30余名来自中铁科研院的技术专家手捧鲜花,依次在墓碑前鞠躬献花……这里长眠着第一代青藏铁路科研工作者王占吉。
上世纪60年代,国家为解决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穿越近560公里连续性高原多年冻土世界性难题,组建了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冻土科研团队,开始攻克“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和生态脆弱”这三大世界性难题。1961年,在海拔4750米的高原上风火山冻土观测站建立。
王占吉是中铁科研院西北院第一代青藏铁路科研工作者。1962年他来到风火山,带领一批从事冻土研究的科技人员常年奋战在雪域高原。为了攻克青藏铁路冻土技术难题,他积劳成疾献出了生命,终年51岁。他在临终之际立下遗嘱,“我活着没有看到青藏铁路修通,这是我最大的遗憾,死后请将我的骨灰埋在风火山上,我要看着火车从身旁驶过。”在海拔4750米的风火山观测站对面,老人已长眠于此40余年。
风火山观测站成立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是全球全年值守时间最长、观测项目最多、取得观测数据最完整的高原多年冻土定位观测站。至今已获得了1200余万个观测数据、29项科研成果,为国家修建青藏铁路提供了技术支撑,填补了我国冻土科研事业的空白,周怀珍、王占吉、黄小铭、丁靖康、杨海容、张鲁新……这些冻土专家的名字永远载入了我国冻土科研事业的史册,并展现出了“以苦为荣、勇于创新、孜孜以求、献身科学”的风火山精神。
在海拔4750米的风火山观测站,30余名新一代技术专家们集体缅怀这名冻土专家,并沿着老一辈科研专家工作和生活的足迹,感悟他们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拼搏精神,接受深刻的思想洗礼。
本次学习活动,共有来自四川、甘肃的3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他们在现场认真观看了记录观测站60余年历史的珍贵图片、历史物料和文献资料,看望和慰问了至今坚守在观测站的一线科研工作者,实地感受到了在国家重大战略性工程建设中,广大科研工作者舍身忘我、投身科研的豪情壮志。
随后,全体人员来到了王占吉的墓碑前,敬献献花,集体鞠躬默哀,深切缅怀这位将一生奉献给高原冻土科研事业的老专家。“我曾经在青藏铁路沿线及风火山观测站工作过13年,每次站在王占吉同志的墓前,我都忍不住想要落泪!”来自中铁科研院的冻土专家李永强说,“我也是一名工作了27年的冻土专家,搞科研是很辛苦的工作,特别是遇到技术瓶颈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精神鼓励,而王占吉那种敢于创新拼搏的精神,就是我最大的精神鼓励。”王占吉的精神也将激励新时代科研工作者,在冻土、滑坡、隧道安全、文物保护等领域的科技创新高峰中乘风破浪,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精神传承下去。(王伟 本报记者 马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