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绵阳始终向“新”而行,努力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的跳跃。
内外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这段转化过程,被许多人称为“死亡之谷”——绝大部分技术成果难以顺利抵达产业化终点。提升转化效率,绵阳的做法是搭建创新平台。
据了解,绵阳与中国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光子技术研究院、航空动力科创中心、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多个科研院所联合共建了创新平台,发挥出“一头连接院所、一头关联产业”的桥梁作用。
科技成果转化是个系统工程,绵阳从人才、载体、金融、服务多个维度,创造性推出了“园区十条”“人才十条”“金融十条”“科创十条”等一系列举措,与科技顾问、科技助理、“云上两城”等“搭配”,形成推动创新发展的工作闭环。
不久前,在科技助理丁浦洋的牵线下,四川智研科技有限公司与绵阳农村商业银行“对上眼”。智研科技的核心技术属于涂层固化行业,可帮助企业减少VOC排放、节约用电成本。“好技术”变得“有市场”,得益于一场活动——“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绵阳市最新科技成果对接会。在会上进行10分钟推介后,该公司研发经理严鹏程就收到了一沓名片和添加微信好友的申请。
截至目前,通过12场相关活动,绵阳已面向全国发布科技成果超600项,推动产学研合作30余项,一批填补国内空白、实现国产替代的产品陆续进入产业化阶段。
此外,绵阳在优化人才环境上不断“加码”,筹建1万套人才公寓,制定发放“科技城人才卡”,组建全省首家国有人才集团,为人才发展提供全链条全周期服务。
“链式反应”激活产业新赛道
科技成果转化如同“催化剂”,激活了绵阳一个个产业“新赛道”。
不久前,绵阳提出将重点突破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新型显示、光伏储能、磁性材料、智能机器人及无人机、连接器及传感器、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
在绵阳核医学产业的众多新进展中,涪江实验室第一次工作会最令业界期待。涪江实验室定位于产业发展的“上游”,从聚集培养科研人才、突破一批核医学领域关键技术瓶颈领域发力,着力构建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核医学综合科创平台。工作会上,建章立制等基础工作迈出关键一步,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明确了实验室研究方向——将以“1+N”模式建设,前期先设立医用同位素研制及供给中心、放射药物创制中心、核医学诊疗一体装备及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中心。
从顶层设计、在高处蓄力,产品创新与产业发展才能势如破竹。在绵阳的产业发展版图上,随着“人才汇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临床应用”环节被逐一“点亮”,下游的核素及靶向药物、放射性药物配送物流、核医疗诊疗设备、肿瘤治疗等产业环节也迎来加速发展。
绵阳明确提出,做大做优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部署未来产业,形成“4+8+1”工业产业体系。与之相对应的是,绵阳大力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和“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确定了“一年转形象、两年见质效、三年大变样”的总体目标。(郭若雪 祖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