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35 期 / 第2版:综合新闻
老工匠崔兴国:从业30余年不断探索制造极限


工作中的崔兴国。

崔兴国是东方电机有限公司的一名技术工人,入厂30余年来一直从事水轮机厂内装配、试验和电站安装服务工作。30年来,他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行业公认的“大国工匠”。

“工人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常有人问崔兴国,但对于30余年前刚刚成为工人时的崔兴国来说,答案似乎与今天不太一样。

在热爱中坚守

1991年,23岁的崔兴国作为一名普通工人,加入东方电机厂从事水轮机装配工作。那时,工人在多数人的眼中是“脏乱累”的代名词。回想当年,崔兴国感慨道:“那时觉得很憋屈,想放弃。”

“小崔啊,你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厂里领导耐心地开导他。年少的崔兴国并不理解如何才能把目光放得长远,但既然干一行就要爱一行,他开始慢慢沉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当时,为培养青年工人的独立工作能力,东方机电厂分厂领导安排崔兴国负责带领工友完成水电站筒形阀接力器装配试验。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带班作业。几个年轻工友一起没日没夜地干,然而第一次装配试验工作,他们失败了。崔兴国并没有就此放弃,拆了重装、装了又拆、拆了又装……经过反复试装,20多天后,崔兴国和工友们仍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但预想中的批评与指责并没有到来,迎来的是领导和师傅们的鼓励与帮助,这让崔兴国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好好做下去的决心。

之后,在对一个水电站的检修中,之前在项目上栽过跟头的崔兴国很快发现对方提供的方案中存在漏洞,但他的建议起初并没有得到重视。在按照原方案执行40多天依然失败后,对方终于愿意使用崔兴国的解决方案,并一举突破难关。

从那时起,崔兴国真正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一名工人的意义和价值,并更加坚定了对这份工作的热爱。而这份热爱,也成了崔兴国在之后30余年的工作中孜孜不倦,永不停止追求的源动力。

在平凡中较真

从一名普通工人到水轮机“技能大师”,崔兴国用了30年。在他看来,30年里变化的是样貌,不变的是对制造技术极限的无止境探索。他在科技创新的路上潜心钻研,先后牵头主持白鹤滩水电站、三峡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一带一路”项目柬埔寨桑河二级水电站、“一带一路”项目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等国内外重大水电工程装配试验工作,所有机组全部达到精品指标。

白鹤滩水电站首台转轮制造成功以后,一个新名词常常被提及,那就是转轮静平衡试验的代名词“零残余”。白鹤滩转轮设计标准残余不平衡力矩183公斤/米,崔兴国团队仅用三天三夜就出色完成转轮粗平、装焊打磨和精平衡工作,最终残余不平衡力矩仅21公斤/米。

为消除风力对平衡的微影响,崔兴国团队将厂房大门和窗户关闭,对平衡底座重新进行零偏差水平调整,根据应变仪的读数对配重块反复进行去重和加重试验。选择不同重量的配重块,通过钻不同大小的孔进行微量去重,甚至利用焊缝焊角的大小去消除微差异……一夜工作后,应变仪两个通道数字的飘移终于安静下来——零。从此“零残余”成为白鹤滩水电站转轮的验收标准。

多年来,崔兴国带领团队在攻克水轮机质量顽疾、生产效率提升方面开展攻关创新约20项,在“一种水轮发电机导水机构预装用支承工具”“一种转桨式水轮机用桨叶操作机构”等创新项目中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项……“要想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技能工人,首先得热爱这项工作,要有不断创新技术的意识,克服重重困难,孜孜不倦地追求更高的技术指标,用实干来诠释大国工匠的内涵。”崔兴国说道。(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