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申学展示他养殖的鱼
向客商介绍养殖的甲鱼
然而,这成功喜悦的背后却充满了艰辛。
逆境谋生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1957年11月,李申学出生在原纳溪县大悲乡马观村。10岁那年,父亲患重病无钱医治,不幸早逝。“那时家里一贫如洗,感觉一根稻草都压得死人。”李申学说,父亲去世后,由于他和弟弟还小,养家的重担就落在母亲肩上。
“那时靠‘挣工分’吃饭,母亲背着弟弟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干,一天也只能挣到7个工分,一个人挣来三个人吃,一年下来,不但不进钱,反而还要补钱才能分到口粮。”常常听到母亲挨声叹气,李申学恨不得快快长大挣钱,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1972年大年三十,全村都在闹闹热热忙年事,李申学家却是冷冷清清、家徒四壁。“这年怎样过啊?”看到母亲悲伤的样子,李申学对母亲说:“娘,您不要焦,我出去借。”李申学走出茅草屋,一阵寒风猛扑过来,钻心刺骨的痛。
“当时想到自己已经长大,应该为家里做点事。”李申学走在冰冷的田间小道上,突然,田里有条鱼儿跳出了水面,李申学灵机一动,“下田捉鱼,让母亲和弟弟吃鱼过年。”
李申学赶忙跑回家,找了一个大撮箕和一个水桶,再次来到田边,脱下烂胶鞋,跳进水田里,摸起鱼儿来……“当时冷得发抖,在水田里折腾了半天,总算撮到几条鲫鱼。”李申学说。
“过年吃鱼好,年年有余(鱼)。”母亲看见儿子提着鱼回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李申学心里却比吃了蜜还甜。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第二年,李申学从农中毕业后,就开始在生产队“挣工分”了。“没想到会和鱼打一辈子交道,我要感谢鱼,让我家过了一个有鱼的年。”每当李申学回忆起那段苦涩往事,总是感慨颇多。
1978年,李申学报名参军。在部队里,他吃苦耐劳、勤学苦练,在3年时间里,得过6次嘉奖。“我在部队不仅学到了本领、开阔了眼界,还明白了人要怎样活着才有意义。”李申学如是说。
艰苦创业
十余年创造财富超百万
退伍后,李申学回到老家种地谋生。由于当过兵,开阔了眼界,就是种粮、种菜,李申学都要选择新品种。“可再怎么种,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富,得走新路。”李申学苦思冥想着增收致富的路子。
1982年,农村正在搞土地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勤劳致富。这个消息像一团火,点燃了李申学致富的梦想。
李申学大胆承包了生产队的方田鱼塘,成为小山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李申学心想,“城里人喜欢吃鱼,养鱼肯定比种粮、种菜挣钱多。”
刚开始,李申学的母亲担心儿子完不成承包任务要赔钱。“娘,您放心,鱼会给我们全家带来好运的。”李申学看出母亲的担心,笑着安慰道。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李申学承包鱼塘后,边干边学,开始了以鱼为伴的生活。白天精心管理鱼儿,晚上在鱼塘边的草棚里苦读书籍,学习养鱼技术,同时还自费报名参加养鱼培训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第一年下来,李申学靠养鱼挣了700余元,这是他收获的“第一桶金”。“当时,母亲数着白花花的票子,心里乐开了花。”李申学说,几年下来,除去承包费,净赚了2万余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鱼“专业户”和“万元户”。
李申学意识到,要做大“养鱼”这篇文章,单打独斗显然不行。于是,他想到了志同道合的战友。1992年,李申学发动6名战友承包了方山村的两个水库,尝试养殖特种鱼。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没想到才两个月,就死亡1000余斤鱼,亏损7000余元。”此后,李申学带着战友先后到成都、重庆等地学习技术。回来后,先后投入10万元,从广东、湖北等地购卖武昌鱼、桂花鱼等特种鱼苗,准备大干一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申学的名优鱼一上市就大受欢迎,鱼还没捕上来,就被预订一空。随后,李申学又养起胭脂、岩原鲤、江团等名优特种水产鱼,十余年创造财富150余万元。
初心不改
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在江北镇,李申学养鱼致富的故事家喻户晓,大家都夸他是有经济头脑的人。“看着贫穷的村子和淳朴的村民,我总觉得应该为村里做点什么。”李申学深知,只有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2000年至2004年期间,因有技术、乐于助人,李申学先后被推选担任马观村一社社长和马观村党支部书记。在此期间,他着重抓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带头捐资修路、兴修水利、协调农网改造……在李申学的带领下,全村实现社社通硬化公路2条、石子路4条,90%的家庭通电、通电话、通闭路电视、通光缆,新建沼气池300余口,同时还进行修厕改灶,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的关键。李申学一面尝试养殖清波、江团、鮰鱼等特种鱼,一面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带领村民养鱼增收。
2000年,他带头成立了泸州市江阳区特种水产养殖协会(江阳区康达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养殖户提供鱼苗、技术指导、市场销售。“成立协会,目的是抱团发展、共享资源、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保护养鱼户的合法权益。”在李申学的带领下,协会逐年发展壮大,现有会员2600余人,养殖规模2.43万余亩,年产常规商品鱼7150吨,实现年收入2.172亿元,年利润6000余万元,会员人均收入从1500元增加到1.13万元。
村民胡学强看见李申学养特种鱼赚了不少钱,也承包了一口山坪塘养特种鱼,苦于没有经验。李申学知道后,不仅在技术上进行免费指导,还拿出积蓄帮助胡学强渡过难关。“我当年就赚了3万多元。”胡学强逢人便夸李申学是村民的贴心人、好支书。
“我们不仅要学习李支书的养鱼技术,还要学习他真心实意帮助村民的情怀。”得到过李申学帮助的村民王世彬成了江北镇带民致富的典物人物、先进党员。
像胡学强、王世彬一样得到过李申学帮助的人有很多。10余年时间里,李申学通过“党员+农户”的帮扶方式,发动党员带领1.1万余名群众走上了科技养鱼、勤劳致富的路子。
“不管怎么变,我的初心没变,那就是以鱼为伴,带领村民过上美好生活。”2013年至2018年期间,李申学先后当过江北镇干坝村、石渔村党支部书记和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党支部书记。“乡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必须走多元发展的路子。”李申学除了带领村民发展水产养殖业外,还种植生态蔬菜和特色水果,把产业发展变为农民的鱼池子、菜篮子、果盘子。2015年,李申学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2019年,在四川省第三届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上,李申学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金奖。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如今的江北镇,民富村美,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这其中,有李申学的功劳。
(王琳 本报记者 肖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