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0 期 / 第2版:特别报道
把科技创新唱得更响

82324日,成都市科协九大在蓉召开。全市科技工作者汇聚一堂,共话科技创新、共谋未来发展。让我们来听一听代表们的声音吧!

 

发挥高校优势解决企业难题

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 许唯临

如何激活高校院所的创新源泉,实现从“01”的原始突破,以及从“1N”的应用转化?许唯临认为,高校在重视自身建设的同时,也要将科研工作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以川大为例,我们前几年专门制定了一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到现在已经成功转化了100多项。”许唯临表示,高校还应该和地方共同建立校地合作资金,由地方政府和学校共同出资,企业和科研人员共同合作来开展科研工作。要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些科技问题,“只有这样,高校的建设才能够真正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地方的建设也能和高校更好地融为一体。”

把科技与科普结合起来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动物保护研究中心副科长 魏玲

魏玲介绍,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审美需求和求知欲望的提升,单纯展示动物的动物园已经不能充分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给参观者提供的不仅仅是休闲旅游服务,还能提供动物知识普及、保护意识普及、生命教育等。而知识普及和教育功能就需要通过科技手段来实现。”

在魏玲看来,科学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需要日积月累。“科技一直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全面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和内燃机,是基地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种推动力除了体现在大家都知道的大熊猫繁育上,还体现在科普教育上。”据魏玲介绍,早在2000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就在国内动物保护领域率先成立了专职从事科普教育的部门。现在,基地有专职教员20余名,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基地都可以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的科普项目,持续把保护动物的教育理念传达给大众。

在西部地区形成强大科技磁场

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曾英

“成都宜居的城市属性,对科技工作者具有很大吸引力。”曾英认为,对标其他城市,成都发展科技创新优势明显,“四川是高校、科研院所的聚集带,科技人才资源丰富。更重要的是,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提出,成都携手重庆在产业上进行优势互补,未来将在西部地区形成强大的科技磁场。”

地质灾害等学科是成都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曾英表示,未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成都理工大学将做好基础研究的“最先一公里”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的“最后一公里”,在以地质灾害为代表的一系列优势学科的科技原始创新研发和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等方面,做出成都理工大学应有的贡献。

“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是人才,我们国家的科技工作者向来都有不甘人后、勇于攀登的智慧和勇气,也有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风格。”在持续推动科技创新方面,曾英表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应秉承科技工作者的优良传统,聚焦国家最新发展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重点领域和“卡脖子”问题上下功夫,以时不我待的姿态做创新创业的弄潮儿、科技创新领域的领跑者。

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西南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周祚万


周祚万认为,成都在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方面具有非常好的特色和优势。科技力量不仅在高校,也在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里聚集,在国家战略性的科技领域里发挥着重要作用。“成都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我们关注了很长时间并且实质性深度参与相关工作,目前已经在天府新区布局了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大科学装置,这对于推动成都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周祚万说。

顶层设计是关键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领域主任 江建平

成都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科技推动力量明显,这决定了成都有实力建设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那么,成都如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江建平认为,顶层设计是关键,一定要用全球眼光去进行顶层设计。“在进行顶层设计时,除了将成都地区所辖优势资源进行整合,还需考虑拓展新的生长点。”顶层设计之外,打造一个国家领先的创新研究平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也至关重要。

此外,江建平从自身研究领域出发,提出成都可以发挥“一带一路”桥头堡的作用,更好地进行生物资源的保存和深度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保存有诸多层次,例如致力于活体保存的动植物园本身就可以大大提高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品位和质量。”

在科普方面,江建平认为,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不亚于科技创新。他建议科普组织可以将辖区内从事科研、科普教育推广的人才队伍进行摸底调查,平衡资源,以此推动科普工作迈上新台阶。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 张万里


在张万里看来,突破和创新固然重要,但如何更好地让科研成果实现转化更值得深入思考。“创新科技成果如果要转化成为实际生产力,首先要选准优势产业方向,成都本地基础好的产业就能够承接学校的技术成果。”张万里表示,可以借鉴斯坦福大学与硅谷协同发展的模式,让产业功能区规划布局与大学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让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依托大学建设,通过共建、共管、共享、开放,更好地提升创新资源的融合深度、使用效率。

目前,张万里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国内多个头部企业的产品中得以应用,新近获得的技术突破也将应用在柔性显示屏的研发生产中。“在这方面,市科协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资源对接,都让我们这些科技工作者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张万里表示,在市科协的支持下,自己除了要做好科研工作,还要进一步做好教学工作,为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领域培养更多的人才,让更多的年轻科技工作者继续为城市发展和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对于科协工作,张万里表示,八大以来,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把成都市的科技工作者团结在一起,在推动科技进步,尤其是在推动技术提升、技术进步和原始创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效果也非常明显。未来,希望成都市科协继续做好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在为企业引智,加强学术交流、对接、咨询等方面继续深入服务。同时,希望在科学普及方面继续加强,紧跟热点,做出亮点。

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杨雁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作为一名高校工作者,杨雁深知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她告诉记者,伴随信息、材料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进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也在向着信息化、智能化及自动化方向加速发展,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有很多的交叉研究,这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们始终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放在第一位,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素质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

“我也将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研究生教育工作水平,在我校学位点布局优化、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条件保障等方面做好服务,为加快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发展需求、面向科技发展前沿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贡献。”杨雁表示。

科技助力大数据运用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 李国平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科技的效用毋庸置疑。李国平特别提到了信息技术领域大数据的运用在此次抗击新冠病毒中起到的作用,“我们通过对互联网上的基因标本数据库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了新冠病毒的一些特点,比如人群易感性,这对疫情防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而对于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李国平表示:“疫情期间,网上传播的关于病毒、流行病的一些信息,有的并不准确。这说明我们的科普工作与群众需求还有一定差距,这需要我们科技工作者积极加入进来,参与到科普中去。”

推进成渝生物医药领域优势互补

成都和同易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琛


黄琛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成都医学院的科研人员共同创立了成都和同易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同易创”),投身于生物医学成果转化及生物医学大数据应用和推广领域。

今年1月,和同易创启动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项目,在成都市科技局的项目资助下,与成都医学院、四川省疾控中心等合作,214日就完成了新冠快检试剂盒的临床评价,目前该项目已得到欧盟认证。

黄琛认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成都具备很大优势。“四川医学资源丰富,高校、科研院所及生物医药企业众多,成都也正在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创造全产业链条及多维度融合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圈。”黄琛介绍,除了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外,去年年底,四川成为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的试点省份,以前科学家只能一次性将药品、器械科研技术成果转化给厂家“一锤子买卖”的情况,将彻底得到改变。

乘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东风,和同易创已将业务延伸到重庆。黄琛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正与重庆某医药集团合作,该项目药材主产区在重庆,但加工地在四川。“成渝可以在生物医药领域进行优势互补,以此形成新的生物医药产业能级。”(本报记者 马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