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93 期 / 第1版:要闻
陈颖:雪域高原上的“抗击虫癌卫士”


陈颖参加四川省科普讲解大赛。

人物名片: 陈颖,甘孜州人民医院肝胆一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包虫病专委会青年委员及青委会秘书长,四川省医学会包虫病专委会委员,先后荣获首届川渝科普大会“具有影响力的川渝科普榜样”、第五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四川省第十三批学术和技术后备人才、甘孜州百千万康巴英才工程优秀中端人才等殊荣。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一种由棘球绦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因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被称为虫癌。四川是全国包虫病流行程度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主要分布于甘孜州、阿坝州等地,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身体健康。

在甘孜州,有一位抗击虫癌卫士”——甘孜州人民医院肝胆一科主任陈颖。他,生于斯,长于斯,二十余载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坚守在临床第一线,一手抓科普,一手抓科研,用知识与爱心织成一张坚韧的防护网,守护着当地群众的健康,为他们带来平安幸福的新生活。

陈颖到学校开展手卫生健康讲座。

陈颖教小朋友正确的洗手方法。

用知识守护健康 让百姓有

2002年,陈颖挥别泸州医学院(今西南医科大学),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担起了救死扶伤的重任。

陈颖的家乡甘孜,是全球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洁白的雪山、辽阔的草原、幽深的湖泊等,吸引千万游客与其双向奔赴,旅游沿线的村民也乘产业发展东风,在家门口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然而,很多偏远村镇的牧民,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由于长期野外放牧、人畜混居、食用生肉等,极易患上包虫病。

大部分牧民都不知道包虫病是什么,也不知道它有什么危害,更不愿意花钱去治疗。陈颖介绍,包虫病的成虫寄生在狗、狼、狐狸等动物的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导致水源、牧草等受到污染,牧民误食了被虫卵污染的水或食物,便会感染包虫病。即使牧民第一次感染包虫病得到了妥善治疗,只要下次又误食了被虫卵污染的水或食物,还会再次感染。因此,只有加大防治包虫病的宣传力度,切断传播链条,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抱着这一理念,陈颖同健康科普团队一道,在州内18个县、200多个乡镇和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包虫病健康知识宣教、包虫病患者健康体检和基层医院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工作。他们通过发放藏汉双语宣传资料,播放藏汉双语防治视频,举办专题讲座,推进两抓四管六结合石渠模式筛查工作,每年为近万名群众提供免费体检和咨询服务,用心守护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命健康。

2008年,中央补助地方包虫病防治项目实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主任王文涛来到甘孜州人民医院巡回义诊,为甘孜州抗击包虫病带来了新的转机。作为科室医务人员,陈颖在王文涛的带领下,通过大量复杂手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中还包括肝胆外科领域最凶险复杂的手术——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手术。能够参与、见证这样复杂的手术,也进一步增强了陈颖学习肝胆外科技术的信心。第二年,深受影响的陈颖考入武汉大学深造。勤奋好学的他深受导师的信赖和喜爱,还得到了良好的工作机会和优渥的薪资待遇。然而,家乡父老乡亲的期盼和外出求学的初心在陈颖心头泛起涟漪。博士毕业后,他毅然决然背起行囊,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梦想的执着,踏上了归途。

学成归来后,陈颖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和科室其他医务人员一同为甘孜包虫病患者开展2000余例手术,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指导下开展27例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手术。期间,还举办包虫病适宜技术培训班10场、专题讲座100余场、科普讲座500余场。同时,开展公益筛查活动120余场次,共计为60余万人次进行超声筛查。

陈颖介绍,随着宣传教育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如今,甘孜州包虫病防治知晓率提高到90%以上,手卫生普及率提高到70%以上,包虫病患病率也从最高的14%降到不到7%,农牧民主动治疗意愿明显提升,基本实现了包虫病患者可在当地治愈。

陈颖(右三)和科室医务人员开会讨论患者病情。

陈颖检查患者病情。

陈颖带住培医生查房。

用真情温暖患者 让医疗有温度

2018年冬天,甘孜州人民医院接诊了一名来自石渠县的晚期包虫病患者,这位年轻的僧尼身材干瘦、面色苍白、双眼深陷,包虫病灶已占据了她的大部分肝脏,重要的血管也受到侵犯,但由于患者身体机能还处于代偿期,除上腹部轻微疼痛外,并没有其他症状,所以她在得知自己患有包虫病后并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包虫病最常寄生的地方是肝脏,大部分患者肝脏受到感染,形成一个囊肿,由于早期症状较轻,常常容易被忽视,待晚期症状明显时,已无法通过常规手术进行治疗。所以我多次和她沟通,告知疾病的严重性,可由于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原因,她始终不愿意进行手术治疗。陈颖回忆说,如果现在放弃手术治疗,根据我的临床经验,她很快就会因为病灶生长而失去手术机会。当时,我们团队就利用公休座谈会、床单元护理、查房时间,反复给她讲解包虫病的危害和手术治疗的必要性,试图说服她接受手术治疗。

在近一周的常规诊疗时间里,陈颖团队积极治疗该患者的包虫病并发症,也明显感觉到她的态度有了转变。于是,陈颖团队见机行事,安排了一位经历相似的病友与她同住一室。病友间的真挚交流,终使她下定决心接受手术。

然而,由于经济窘迫,该患者再次陷入困境。陈颖随即向其宣传起国家惠民政策,并组织科室医务人员为其捐款3000元。最终,科室手术团队和医院麻醉团队经过9个小时的努力,切除了该患者被包虫病完全侵犯的右侧大部分肝脏,顺利完成手术,成功挽回生命。

这样温馨的故事,经常在甘孜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上演。为方便和患者交流沟通,从小脱离藏语学习环境不会说藏语的陈颖,参加工作后还自学了藏语,只为更了解患者的情况,拉近与患者的距离。陈颖的微信里,不时有各地患者发来的咨询信息,即使当天已经做了十多个小时的手术,但他还是会利用本就不多的休息时间一一回复,只为让患者安心。

我们医院的患者主要来自甘孜,也有阿坝以及西藏、甘肃等地的患者,大家大老远来一趟不容易,出院后我和科室同事就通过微信了解他们的康复情况。平时如果大家身体不舒服,也会发信息咨询我们,我们忙完工作后都会一一回复。陈颖说,不单单是为患者答疑解惑,我们科室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积极与公益组织展开合作,目前已为50余名患者提供全额无付费医疗服务。对一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患者,我们科室也积极发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款捐物,目前共计为患者捐款10万余元。

走进甘孜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办公室,墙上挂着密密麻麻的锦旗,尽管陈颖多次婉拒患者送锦旗,但大家的感谢之情依旧如潮水般汹涌澎湃。每一年,患者都要给我们送百余面锦旗,即使我们科室已经没有地方挂了,但不管怎么跟大家说,大家都还是要送,实在没有办法,我们只能换着挂,毕竟这都代表着患者的一片心意。陈颖告诉记者,有一件事他印象特别深刻,当时我们在石渠县色须镇进行包虫病宣传随访,一名已经痊愈的患者得知后,特意让丈夫骑摩托车带她从100多公里外的地方赶过来,就为了给我们献哈达,用藏族人民的最高礼仪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陈颖说,每每想到这些画面,既感动又自豪,觉得自己正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用技术服务于民 让包虫病防治有良方

在提升包虫病防治技术的征途上,陈颖始终保持着热忱和专注,孜孜不倦地开展科技攻关。他参与编写的《肝包虫病外科手术学》以及参与制定的《甘孜州包虫病外科治疗技术方案》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研的《肝囊性包虫病外囊切除术及胆道减压术在甘孜州地区的应用研究》荣获甘孜州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此外,他还参与了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四川省卫健委科研课题2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科研课题1项,用实际行动为家乡的医疗事业作贡献。

在今年省科协牵头开展的第五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中,陈颖光荣入选。谈及此殊荣,陈颖表示,这项荣誉严格来说是给我们众多长期默默无闻地工作在一线的临床医务工作者的,我们科室的每一个人都是最美科技工作者

荣誉在身,责任在肩。对于陈颖及科室医务人员来说,虽然日常工作平凡且琐碎,但大家坚守一线为涉藏地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初心矢志不渝。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意思就是高明的医生往往能够在疾病未发之时及早干预,从而减少疾病带给患者的身体创伤和经济负担,这就是科室团队奋斗的目标。陈颖说,现在,我们科室已成功申报四川省包虫病临床研究中心,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共同开展包虫病基础研究工作,并努力将甘孜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打造成重点学科,为治疗包虫病提供更多临床数据和宝贵经验,让农牧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本报记者 董沙沙)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