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卓锦分校 肖茹馨
在科学的浩瀚星空中,著名核物理学家赵忠尧好似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光芒照亮了中国近现代科学发展的道路。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战火纷飞。当时,赵忠尧在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他手中保管着对中国科技发展意义非凡的50毫克镭。国难当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与危险的道路——伪装成乞丐将镭转移。
转移时他身着破旧不堪、散发着酸臭味的衣衫,脸上涂满污垢,头发如鸟巢,全然一副流浪汉模样。在那混乱的街头巷尾,他怀揣着装有镭的铅筒,小心翼翼地穿梭在日军的封锁与搜查之中。镭的强烈放射性侵蚀着他没有任何防护设施的身体,尤其是他的胸部,犹如被烈火持续灼烧,每一次呼吸、每一步挪动都伴随着剧痛。但他的目光始终坚定地望着远方,并告诉自己困难只是暂时的。最终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衣衫褴褛的他终于找到了清华大学在长沙的临时学校。当赵忠尧在学校门口出现时,门卫误以为他是乞丐,直到赵忠尧见到了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梅校长得知这竟然是赵忠尧时,不禁泪湿衣襟。
后来,赵忠尧又辗转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培育出邓稼先、钱三强等众多科学家,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赵忠尧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他在科研探索时无畏艰难,在保护镭时不惧牺牲,在培育人才时不遗余力。他的爱国情怀如同一股不干涸的清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我们新一代小学生,应该向赵忠尧学习,学习他的爱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