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雪花飘舞的夜晚,家中暖意融融,餐桌上火锅里的牛肉在汤汁中肆意翻腾,香气在空气中弥漫……幸福感油然而生。
说到牛肉,蜀宣花牛算是个中翘楚。本期,四川科技报探班员来到了蜀宣花牛的故乡——四川省农区养牛规模第一大县达州市宣汉县,实地探访宣汉县蜀宣花牛+优质牧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见证一场牛与草的甜蜜邂逅。
声光电一体展示区。
大数据平台。
宣汉县位于大巴山南麓,追溯其养牛历史,已有2000多年。近年来,随着蜀宣花牛的成功培育和养殖推广,宣汉县以大成镇为核心,建成了面积108平方公里的蜀宣花牛+优质牧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辖10个乡镇,按照“种养循环建产业、龙头企业创品牌、三产融合增效益、科研院校作支撑、政府服务搭平台”的工作思路,以蜀宣花牛和优质牧草为主导产业,大力推行“龙头企业+联合体+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成了蜀宣花牛现代农业科技展示馆、锁辖村万亩优质牧草示范基地、四川缘满宏圃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肉牛育肥基地、蜀宣花牛种牛场、瓦窑村秸秆加工中心、蜀宣花牛种养循环基地等产业基地,实现了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此次探访中,探班员走进园区,在园区负责人的带领下,通过所见所闻,实地了解园区以“牛产业”壮大“牛经济”,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故事。
在蜀宣花牛现代农业科技展示馆,探班员发现,该馆借力科技设备,利用声、光、电、场景成像的合成方式,生动还原了蜀宣花牛从选育到走进农田、端上餐桌的全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展示馆还利用宣汉县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对园区的牛场、草场等进行实时监控,为牛的溯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站在大数据平台前,从屏幕上可见锁辖村万亩优质牧草示范基地在寒冷的冬日里,依然绿意盎然。展示馆讲解员介绍,全县种植的牧草以甜象草、皇竹草、黑麦草等品种为主,是蜀宣花牛的天然粮仓。其中黑麦草播种后40~50天可收割第一次,以后每隔20~30天收割一次,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其中粗蛋白、粗脂肪比本地杂草含量高出3倍。此外,当地的土壤中硒、铁、锌等微量元素含量高,不仅能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蜀宣花牛食用这些牧草后,其硒元素含量也相对较高,也就成了大家所熟知的富硒农产品。(富硒农产品是指在富含硒的土壤环境中生产的农产品或农作物在经过专门技术制造的富硒有机肥中生产出的农产品)
“牧草收割后被用做青储饲料喂牛,牛排出的粪便又被送到有机肥加工厂,生产成肥料,为下一茬牧草生长提供养分。”展示馆讲解员表示,这正是宣汉县大力推广的“蜀宣花牛+优质牧草”种养循环模式,通过种养结合、草畜联动、有机肥还田一体化循环发展,一方面可以降低养牛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将粪污变废为宝。依托这种模式,园区目前发展养牛场约40家,连片种植优质牧草1万余亩,建成多个有机肥加工厂、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中心和粪污资源化利用社会化服务公司等。“最重要的是,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让周边农户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增收。园区真正做到绿色可持续发展。”
种牛场。
育肥基地。
牧草场。
随后,探班员来到四川缘满宏圃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肉牛育肥基地,一睹蜀宣花牛的真容。在宽敞洁净的牛棚里,一头头健壮的蜀宣花牛闲庭信步。它们外观颜色多为黄白花或红白花,头部、尾梢和四肢为白色。其中,母牛头部清秀,成年公牛略有肩峰:有角,角细而向前上方伸展。该基地讲解员介绍,蜀宣花牛性情温顺,具有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优、产奶量高、抗逆性强、耐湿热气候、耐潮湿、适应高温(低温)高湿的自然气候,以及农区较粗放条件饲养等特点,享有“中国南方第一牛”的美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六个、黄河以南第一个培育牛新品种。
提到蜀宣花牛,就不得不提它的培育者——赵益元。从1988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宣汉县云蒙山合作示范牧场工作开始,赵益元就怀揣着培育一种产肉多、产奶量又高的新品种牛的梦想。他以宣汉黄牛为母本,选用西门塔尔牛和荷斯坦乳用公牛为父本,历经30余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培育出了蜀宣花牛这一乳肉兼用型新品种。他被农业农村部表彰为“全国农业先进个人”,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2 年,他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卸任领导职务后,他又成立蜀宣花牛技术工作室,为全县蜀宣花牛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种养循环”一端连接养殖,一端连接种植,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宣汉县蜀宣花牛+优质牧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科技赋能,建立“以肥养地、以地供养、种养对接”种养循环体系,走出了一条绿色有机、生态循环的农业发展新路子,不仅让生活在这里的农民品尝到了乡村振兴的甘甜果实,也助力“农业兴县”战略越走越稳。园区于2020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如今,达州市内蜀宣花牛养殖户已达5万余户,辐射到君塘镇、毛坝镇、黄金镇等地区,全市肉牛出栏多年居全省农区第一位。(黄梅兰)
(图片由园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