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培育的子一代野生西昌白鱼(雅砻亚种)。
8月29日,笔者从国投集团雅砻江公司锦屏·官地鱼类增殖放流站获悉,该站全人工繁育的野生西昌白鱼(雅砻亚种)首次在雅砻江完成放流。这标志着凉山州在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资源保护领域取得新突破,为筑牢区域生态屏障再添助力。
野生西昌白鱼(雅砻亚种)极具稀缺性,作为西昌白鱼4个亚种之一,仅分布于雅砻江下游干支流,因踪迹难觅,《中国动物志》中曾记载“曾几度前往采集,均未见到”。其银白躯体、细鳞外形,游动时宛如一道白光闪过,更添几分“神秘感”。
这一珍稀鱼类的科研保护,始于2018年的一次偶然发现。当时,锦屏·官地鱼类增殖放流站工作人员在河道巡查中,从一位钓鱼人的水桶里发现了一尾不常见的鱼,经确认是野生西昌白鱼(雅砻亚种)。国投集团雅砻江公司随即立项,一场长达7年的自主科研攻关就此启动。
“野生西昌白鱼(雅砻亚种)人工繁育,难在‘找、养、孕、育’。”国投集团雅砻江公司锦屏·官地鱼类增殖放流站站长邓龙君介绍,该鱼种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繁育技术难度极高。经过科研人员半年的精心呵护,才确保首批子一代鱼苗顺利孵化。
从科研启动到全人工繁育成功,时间线清晰展现着攻关的艰辛:2019年,首批野生西昌白鱼(雅砻亚种)人工繁殖鱼苗孵化成功,5个月后长至4厘米;2023年,子一代雄鱼性腺发育成熟;2024年,子一代雌鱼顺利成年;2025年,人工繁殖子一代产生的鱼苗成功破卵,全人工繁育链条正式闭合。(徐箭明)
(国投集团雅砻江公司锦屏·官地鱼类增殖放流站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