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2 期 / 第1版:要闻
为一种精神 铸一份骄傲
——记四川省科协援藏干部李劲松

“这些技术比较适合老百姓用。”当夜幕悄然降临时,甘孜州乡城县然乌乡纳木村的村级文化室却透露出点点灯光,来自省科协的援藏干部李劲松正认真翻阅着各种书籍,并对其中的实用技术进行认真记录。

20179月,在亲人同事朋友万般不舍的叮嘱声中,李劲松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援藏之路,挂职乡城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同时派驻到然乌乡纳木村驻村工作队。

 

真情帮扶赢民心

从成都到乡城,从平原到高原,从海拔500米到海拔3000米,从机关到基层。初到乡城县,李劲松便遇到了水土不服、气候不适应、饮食不习惯等困难,不久更是出现了手脚和嘴唇开裂等症状。

面对高原反应,李劲松用那股不怕艰难的“犟劲”,迅速投入到驻村工作中。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入户走访、田间指导,纳木村角角落落都留下了她的身影。村民也觉得这位女汉子不可思议,纷纷称赞起来。

“这个女娃娃真的厉害呐,白天和大家一起劳动,晚上回去还要看书,真了不起。”村民莫莫说,“别看她是个女娃娃,干起农活来不压于男娃娃,很多时候,大家看到她手上起的红痣和水泡,都劝她休息一下,可她说什么都不休息。”

刚开始,由于语言不通,李劲松工作有点吃力,很多时候一个简单的事情,她说了半天,当地群众仍然一知半解。有一次,李劲松只身一人在一户农户家宣讲安全用电知识,说了很久,农户都没听懂。最后,李劲松跑回住处拿来几张关于安全用电的照片和电线接头,进行现场演示后,农户才明白了。

“不会就自学,不懂就问。”为了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对当地风俗一无所知的她一有时间便钻研起民俗民风来。在和村“两委”一起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李劲松也一股劲地学习实用的藏语。

纳木村党支部书记太外泽仁评价李劲松,“这个女娃娃真好学,几个月下来,她不仅能喝酥油茶、揉糌粑,还能简单与大家交流事情了。”

“援藏是一种精神,是一份骄傲,在这里感受到了藏区群众的朴实。能为大伙尽一份微不足道的力量,我觉得很值。”李劲松说道。

抓好党建促脱贫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要加强对脱贫攻坚政策的学习。”“我们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温暖送到群众心里。”在纳木村2018年初“比先进、看差距、转作风、见行动,我为脱贫摘帽作贡献”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村干部们纷纷表态。这是纳木村“两委”班子及党员加强自身建设助推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为更好地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李劲松驻村后,在进行充分走访的基础上,建设性地向村“两委”提出了党员包户、联户负责制,严格党建责任“硬杠杠”,切实做到把党建放在心上、把职责扛在肩上、把举措抓在手上,在落实上下功夫、在融合中求实效。

通过党员包户、联户负责制,纳木村直接把党员服务做到了每户群众家中,形成了村“两委”统一部署,党员细化帮扶、党员联络的机制,有效推动了党员在脱贫攻坚上的模范作用。

20187月的一天,一户农户家的围墙突然被大雨冲垮,在接到该农户联系党员彭措打来的电话后,李劲松披了件单衣便和其他党员一起参与到抢险中。在紧张的抢修中,本有高原反应的她已经体力透支,当旁人要扶她下去时,她却倔强地说:“大家都在这,我怎么能退缩。”硬生生地坚持到抢修最后。

同时,为了把握住脱贫攻坚的关键症结,在李劲松的建议下,全村通过村干部例会、党员谈心事、群众拉家常、脱贫攻坚“大比武”等方式,进一步规范和优化党组织建设,在不断增强了自身“造血”功能的同时,也把党建凝聚在脱贫攻坚的中心环节上。

“通过这个脱贫攻坚‘大比武’,让我更加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其他党员都去冲锋了,我怎么能落后。”现年70岁的老党员扎西感叹道,都到古稀之年了,激情也没以前那么高了,通过这个“大比武”,自己仿佛又年轻起来了。

科技引领奔致富

走进纳木村,阳光下的蜂群正殷勤地在花丛中采集花粉。不远处,翡翠般的农田分布在白色藏房之间,点缀着美丽的藏乡。

纳木村背靠高山,水系丰富,光照充足,花草茂盛,适合天然养殖蜜蜂,虽然过去村民也零星养殖蜜蜂,但由于养殖技术落后,蜂蜜产量不高。在了解情况后,李劲松积极向省科协请求支持。

在省科协的统筹协调下,绵竹市蜂业协会的养蜂技术专家到纳木村,围绕蜜蜂养殖的环境、科学管理及养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对蜜蜂养殖户70余人开展养蜂技术培训,并现场解答村民疑问。

“以前我们都以为养蜜蜂,只要把花种好,蜜蜂自己去采花粉就行了,在专家来了后,才知道养蜜蜂还有那么多学问呐。”村民扎姆说道。

依靠省科协的资源优势,结合村内实际情况,李劲松通过借助农民夜校、现场指导等方式,帮助全村发展特色村集体经济,如牦牛、藏猪、藏鸡、蜜蜂等养殖业,苹果、干果等种植业,村民纷纷赞不绝口。

为了拓宽纳木村贫困户的视野,李劲松带领帮扶贫困户泽仁拉珍的大儿子洛绒格勒,一名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学生到成都学习参观,为洛绒格勒打开一扇认知的新窗,让他放眼科技和未来,增长见识、汲取知识,树立奋发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洛绒格勒回到县城后,在一家藏药公司工作,他高兴地打电话向李劲松报喜:“我在公司的生产部任设备操作员,三个月的试用期结束后,经过考核,我已转为正式员工了,工资也涨了。”李劲松还为然乌乡5名学生申请到四川科技扶贫基金会的资助,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青少年则是承载未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承担者,为了给青少年提供健康的科技成长环境,李劲松积极争取省科协的支持,“启迪科学梦想”“流动科技馆”“科技夏令营”“科普大篷车进校园”“贫困家庭振兴计划”等科普活动相继在乡城开启。

 “援藏干部,舍小家为大家,肩膀上一边扛的是父母幼儿,一边扛的是贫困百姓。走在援藏这条路上,一言一行皆是真情,一举一动都是付出,一心一意都为奔康。”作为一名援藏干部,这是李劲松最大的体会。因为辛勤付出,她也先后获得“2017年度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2018年度乡城县援藏援建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本报通讯员 吴远胜 本报记者 廖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