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培菊(中)向调研人员介绍食用菌。廖小兵 摄
“要将菌棒掰成适宜小块,插到铺着黑褐色有机竹料的菌床上。然后用有机竹料仔细地覆盖住菌块,以防菌种受损。最后,用锄头培土垒厢,确保每个环节都达到精细化的标准。”近日,广安市广安区大龙镇黄坝村的广安菌之源家庭农场里,53岁的顾培菊正带领20余名工人种植长裙竹荪,她一边示范操作,一边耐心讲解。
这位从餐饮行业转型而来的返乡创业者,用近3年时间深耕菌菇行业,不仅让赤松茸、长裙竹荪长成“致富菇”,更探索出一条“技术赋能农业、产业带动共富”的乡村振兴新路。
从“跨界试水”到“菌菜双优”
顾培菊的“新农人”之路,始于一次对“传统农业瓶颈”的破局思考。
2010年,在广东省务工的顾培菊为照顾儿子,返乡开起了餐饮店。2019年,餐饮行业遇冷,她思考再三,选择关掉门店,应邀到广安布衣农业有限公司任职副总经理。此后3年的农业管理实践,让她看清了“靠传统模式种地难有大突破”的现实,也让她笃定:“搞农业必须靠技术创新,新质生产力才是出路。”
2022年,在一场“新农人”培训会上,一位菌农分享的“科技种菌”经验让她眼前一亮。会后,她立刻到对方的基地考察,恒温大棚里的精准控湿设备、标准化培育流程下长势喜人的菌菇,彻底点燃了她的创业热情。
2023年,顾培菊在大龙镇战斗村租了6亩地、3个钢架大棚,开始试种赤松茸。为啃下“技术关”,她每天天不亮就往田里跑,观察菌丝生长状态、调试棚内温湿度;遇到难题就给专家打电话,甚至坐火车去外地“取经”。靠着“科技+实干”的韧劲,首茬赤松茸凭鲜嫩口感获得市场青睐。
首战告捷后,顾培菊进一步升级种植模式:选址交通更便利的黄坝村,流转了50亩土地,投入近百万元搭建钢架大棚、新建烘干房,引入标准化种植设备;为丰富农场品类,她又多次往返宜宾食用菌基地,系统学习长裙竹荪培育技术,将高端菌菇的种植标准落地家乡。而当发现食用菌存在“10月种植、次年5月收获”的季节性空档时,她又引入生物防治技术与滴灌系统种植苦瓜——精准控肥、绿色防虫的技术加持下,种出的苦瓜脆嫩多汁,成功实现了“菌菇歇田不歇产”。
从“单打独斗”到“产业共兴”
如今,走进广安菌之源家庭农场,26个大棚里藏着她精心打磨的“科技致富经”:创新推出“一地双收”轮作模式,10月前种植西瓜、玉米和苦瓜,10月后改种长裙竹荪和赤松茸,让土地利用率大幅提升,最高亩产值达5万元;针对不同作物特性,她还制定差异化技术方案——长裙竹荪靠烘干设备实现“鲜货变干货”,即便批发价每公斤520元仍供不应求;赤松茸则依托鲜货保鲜技术,以每亩3000余公斤的稳定产量抢占市场。
技术赋能的不仅是作物产量,更是乡村就业与产业未来。农场常年带动40余名周边村民就业,每年发放工资20余万元,不少留守妇女在顾培菊的指导下,从种地新手变成了掌握基础种植技术的田间能手。与此同时,她还计划为菌菇设计专属包装,用品牌化思路提升产品附加值;筹备打造“食用菌研学基地”,让游客通过沉浸式体验,了解菌菇种植的技术细节,感受“从田间到餐桌”的科技魅力。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技术。”顾培菊望着大棚里悄然生长的菌丝,眼中满是期待。在她看来,这些在科技呵护下萌发的“希望”,不仅是自家农场的致富密码,更能成为带动乡亲们共同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廖小兵 本报记者 周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