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0 期 / 第3版:地方报道
青神县:群众成为乡村振兴大舞台“主角”

乡村振兴,群团来助力。在眉山市青神县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群团部门群策群力,充分凝聚群众力量,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量体裁衣”式服务

激发残疾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热情

“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致贫一家人”——这曾是众多残疾人贫困家庭生活的写照,也是我国脱贫攻坚路上的一大难题。在乡村振兴进程中,青神县残联针对这一现状,探索出了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有效破解了残疾群众脱贫难题。

通过前期筛选、自愿申请、乡镇上报、残联备案,青神县将智力和肢体残疾但有一定自理能力的残疾群众集中到县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集中托养所产生的费用全部由政府兜底解决,让残疾人家庭不出一分钱。“在托养康复中心,残疾人可以唱歌、写字、做体操等,中心还开设了技能培训,拓展残疾群众的技能。”该中心负责人何小康说。

近日,在位于青神县残疾人手工业就业培训基地的年轮竹艺公司,45岁的徐建兵正在指导残疾群众学习竹编技术。徐建兵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如今已从事竹编产业30年,他的竹艺公司是第一批入驻基地的企业。在县残联的协助下,他开始给数十名残疾群众开展竹编技术集中培训,并帮助残疾群众销售竹编产品。目前,每年都有大量残疾群众经过培训走上竹编之路,实现了家庭增收。

走一路带“活”一路

为乡村振兴孵化生力军

致富奔康项目,如果运营不好,将走向消亡;不断建立的服务乡村振兴的组织,如果缺乏引导和推动,也会走向默默无闻。在乡村振兴中,青神县妇联走一路带“活”一路,为乡村振兴不断孵化新生项目、新生力量。

罗波乡宝镜村是一个偏远乡村,在推进乡村振兴中,青神县妇联将闲置的宝镜村小建成“社区大学”。扎染、舞蹈、针织……“社区大学”课程丰富多彩,涌现出一大批妇女业务骨干,她们在县妇联的指导下,持续助力乡村振兴,深刻地改变了当地的发展格局。

“过去村民们将各种畜禽粪便排入葛家沟,也不清理,久而久之沟渠内淤泥堆积,水流不畅,两岸杂草丛生,不仅破坏了环境,在汛期还因排水不畅冲毁农田,影响农业生产。”宝镜村5组组长葛涛回忆说。

在县妇联的支持下,村民们出钱出力,自发将地里的桂花、银杏等捐给集体,纷纷义务投工、栽植树木花草、整治沟渠,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带动妇女居家就业的“姐妹工坊”、解决农村群众农产品销售的“城乡生态农产品销售直通车”……如今,青神县妇联在乡村振兴中带出来的项目和组织,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越来越出彩。

科技助力

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今年9月,青神人终于盼来了自己的科技馆。

坐落于“红色西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科技馆,融红色革命精神与科技强国教育为一体,让首批小客人获益匪浅。来自青神县西龙小学的同学们,在这里了解青神县情、前沿科技、红色文化,并观看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著名科学家钟南山的事迹视频。

在县国际竹艺中心二楼,依托青神县天府科技云服务中心建设的“科技工作者之家”,配备了工作人员、设备设施和运行费用,为乡村科技人才提供了对外交流学习的平台。

除了创建一系列平台,青神县科协还开创性地将乡村振兴人才推出去——在第五届中德农业合作交流研讨会上,青神县竹乡人果茶协会会长余志宏受邀在研讨会上发言。这是该县农技协会首次受邀参加国际交流。余志宏在研讨会上围绕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结合他创建的感恩农场案例作了主旨发言,并在圆桌会议上宣传了青神特色和东坡味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补齐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其中的重要举措就是加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推荐余志宏参加中德农业合作交流研讨会,是县科协积极参与国际交流迈出的第一步。”青神县科协主席滕薇说。(古良驹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