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6 期 / 第8版:天府院校
四川大学研究员破解人群同步谜题
在行人交通流与应急疏散管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试验现场

本报讯 近日,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马毅副研究员与香港城市大学李伟明副教授、施朦博士、袁国杰教授合作,在行人交通流与应急疏散管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在国际前沿期刊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以全文形式发表。马毅副研究员为论文的唯一第一作者与唯一通迅作者,四川大学灾后重建和管理学院为唯一第一作者和唯一通迅单位。

生活中当行人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相互影响的行人通常会自发的对齐步伐节奏,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同步。虽然这种自发的同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能时常观察到,但它产生密度条件、成因机理以及功能目前还是一个未知的科学迷题。而在土木工程、交通工程领域,因行人-建筑物的耦合同步造成的共振是致使建筑物结构破坏的主要透因之一。因此,如果我们能够知道行人同步产生的人流密度,我们就可以通过对人流聚集密度进行管理与限制,来预防“行人-建筑物”同步共振危害,保障人员与交通安全。

该项研究以上述一系列关键性科学问题为导向,突破以往行人交通流研究的常规思路,以行人脚部的微观移动行为作为研究切入点,设计开展新颖的行人交通流实验,实现对行人双脚移动行为的同步追踪,首次全方位的破解了行人交通流同步现象的产生密度条件、成因机理以及功能这一系列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并相应的揭示了同步最可能在最大人流量密度时发生;同步是由于不充分的安全距离而引起的;同步的功能是使行人在最小的安全距离下实现最大程度的移动。

该项实验研究在四川大学总共招募了70名实验志愿者,实验在一个构建的模拟单向通道内开展。实验现场位于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

该论文的研究方法为行人交通流与应急疏散管理研究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研究结果增加了人们对于人群同步及行人交通行为的认知,同时也破解了交通工程、土木工程中“行人-建筑物”同步共振的产生条件与机理,这对于预测预防“行人-建筑物”同步共振危害,保障人员与交通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此次发表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的基础研究成果是近年来该校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之一,极大促进了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的学科发展。此外,据查,该论文是中西部高校首篇发表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的论文成果,同时也是国内传统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应急技术与管理学科领域,以及四川大学继医学、生物、化学、材料几大学科领域之后的为数不多的发表在自然学科子刊上的全文研究论文。标志着四川大学灾后重建管理学院在本学科研究方向上进入国际前沿水平。

Nature Human Behaviour 是自然杂志集团旗下报道人类行为学方面的综合类子刊,每年发稿量约100篇,国内学者在该刊的发稿率约占3%(数据来源:JCR)。(本报记者 马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