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达永波:火箭测发队伍的“铁面教头”
达永波进行数据判读
达永波,四川彭州人,2014年调至海南文昌发射场参与建设,实现从测控到测发领域的跨越。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他没有退缩,而是拿出了自己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不服输的韧劲慢慢积淀,逐步胜任重要岗位工作。
在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任务中,达永波担任火箭控制系统前端岗位负责人。作为火箭测试发射流程中的重要岗位,控制系统前端岗位肩负着箭上设备操作质量把关的重要责任。平时就不苟言笑的达永波在执行任务中变得更加严厉,同事暗自给他起了“铁面教头”的外号。
一次工作任务完成后,他检查岗位操作手留存的影像资料时,在画面中发现了插头上的灰尘,他要求岗位人员立即返回岗位进行处理,直到岗位人员反复确认无误后,他才放行过关。
达永波告诉记者:“火箭发射工作容不得丝毫大意,万分之一的大意都可能会导致灾难性后果,尤其是空间站建造任务意义重大,必须用最高的标准把好每一关。”
正是这样近乎“鸡蛋里挑骨头”的高标准严要求,才确保了航天发射任务的万无一失。
许琪琪:雷厉风行的“宝藏女孩”
许琪琪在数据处理岗位工作
许琪琪,四川德阳人, 2015年研究生毕业后到海南文昌发射场工作。她性格开朗、特别爱笑,干事更是风风火火,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总会尽最大努力去拼博。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任务中,许琪琪担任控制系统数据处理兼箭上二级操作手。身材柔弱的她跟男同事们一起在火箭测试平台上连插头、扛管子、搬梯子,重活累活从不叫苦,同事们都夸她是发射场里的“宝藏女孩”。
航天发射无小事,越是看着简单的工作,越需要谨小慎微。一次口试考核中,因缺乏经验,许琪琪在一个细节问题上卡了壳,她心里暗暗记住了指挥员的话:“航天发射任务最重视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之后的每个夜晚,总能看见她在办公室或仰头思考、或奋笔疾书……那厚厚的笔记本、那快被翻烂的图纸,见证着许琪琪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责任。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许琪琪用女性特有的细致和温柔,用不输男儿的能力和担当,用柔情编织出了精彩亮丽的航天梦。
胡兴:火箭“方向盘”的“男护士”
胡兴进行测试设备操作
胡兴,四川西昌人,2016年毕业后到海南文昌发射场控制系统工作,在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任务中担任伺服机构操作手。
他所负责的火箭设备可以比喻成火箭的“方向盘”,方向盘出了问题火箭还能正常飞行吗?作为操作手的他,最担心害怕的就是由于自己操作失误造成任务失败。如何才能在任务操作中做到万无一失,他为此想了各种办法。
能不能在操作中采取一令一动的方法,这样虽然看起来很傻,但确实提高了岗位操作手的操作可靠性。“这样既能提醒操作手即将要做的事情,同时也能够提醒指挥员。”胡兴说道。简单的口令,严谨的态度,铸就万无一失的金字招牌。当听到“星箭分离正常”的消息,悬在他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下了。
这已是胡兴参加工作的第六个年头,没有过多鲜花和掌声,但他用十几次实战任务的圆满成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鼓掌欢庆。六年的青春就为这一件事,只为做到“万无一失”。
彭颂基:脚踏实地的绵阳小伙
彭颂基进行岗位操作
彭颂基,四川绵阳人,2015年大学毕业到海南文昌发射场工作。由于所学专业与所任岗位契合度比较高,业务上游刃有余,很快成为控制系统业务骨干,在天和核心舱任务中担任箭上一级指挥员,兼职天舟二号任务箭上一级操作手。
天和核心舱任务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任务并行开展,虽然彭颂基所担任的岗位一样,但两个型号火箭的技术状态大有不同,在岗位轮换时,工作思维必须及时转变,若将两个型号的状态搞混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就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以及对技术状态的彻底把握。
虽然彭颂基“科班”出身,但优秀的综合素质也离不开日夜的鏖战。为了搞清箭上设备工作原理,他硬啃控制系统“红宝书”,随着一摞摞笔记本的堆积,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干一行爱一行,首先人要坐得下来,心才能扎下来。如果对火箭的原理吃不透,遇到故障问题根本找不到头绪,更没有办法保证任务的顺利开展。”彭颂基如是说。
伍杰:细致入微的“金牌”操作手
伍杰完成岗位操作出舱
伍杰,四川眉山人,在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任务中担任箭上岗位操作手,肩负着箭上设备的安装、箭上电缆网连接、箭上参数判读等一系列决定火箭能否发射成功的重要工作,是发射场质量关口最后一道防线。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作为空间站建设任务关键一环,从产品交接到设备安装,产品测试到参数判读都至关重要,必须用最严格标准执行各项操作。
箭上岗位操作手最重要的就是要细致入微,要走到看到、查细查准。每次班前会结束后,伍杰总要把岗位上每个箭上状态检查清楚。哪些插头应是断开的、哪些应是连上的、舱内状态是否良好……关于当天测试的每个情况,他都要一一在心里预演一遍,看是否准备妥当。他经常告诉自己:“不怕用不到,就怕想不到。”不管白天多忙碌,晚上他都会静下来仔细回想当天工作是否有遗漏之处,工作结束往往已是深夜。
吴庭钊:初来乍到的箭上“小白”
吴庭钊进行连接器的操作训练
吴庭钊,四川达州人,今年2月由保障岗位调至控制系统岗位。虽然在发射场工作已3年有余,但面对全新的岗位,他称自己是一名职场“小白”。
新的工作,那就从最基础的学起。恰逢文昌发射场执行任务密度高期,有很好的锻炼平台和时机,更幸运的是“师从”前端指挥员,一个愿尽心地教,一个肯踏实地学,年初的“小白”现已成为一名优秀的箭上操作手。
这个“小白”非常的严谨细致,这是岗位负责人对吴庭钊的印象。据了解,吴庭钊每次在连接或断开与火箭设备的连接器时,都要仔仔细细地检查,看到插针有污渍或划痕,哪怕是一点点灰尘,都要小心谨慎地处理干净。正因为这种工作态度,他很快得到了岗位指挥员的认可,指挥员也放心地交予相应的工作让其承担,充分的实践也让他快速成长成才。
吴庭钊告诉记者:“之前的工作没有在火箭操作一线,现在每天和火箭打交道,感到非常幸运和自豪。同时,作为新人觉得压力也很大,就怕因为自己的失误给火箭造成损伤,所以工作中必须严谨细致,不能出半点纰漏。”
其实,在发射场还有千百个来自祖国各地的航天工作者,虽然他们岗位不同,有台前有幕后,但他们朝着同一件事奋斗——用最高标准完成好自己的岗位工作,实现火箭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他们,值得我们喝彩。
(倪健康 董锦辉 张座通 本报记者 廖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