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8 期 / 第5版:科技扶贫
帮群众把想干的事做好
——记洪雅县农牧局驻村农技员徐天萍



在眉山市洪雅县农牧局先后派驻市级贫困村的33个农技员中,徐天萍可以说是独具一格。与其他农技员畜牧师、兽医师、农艺师、水产工程师的身份不同,徐天萍不是专业技术人员,而是临近退休的女性。但她却以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身份,毅然加入到驻村农技员的队伍中,成为当地人人称赞的扶贫先锋。

徐天萍是洪雅县农牧局的普通事务员,多年从事党组织、人事工作,因表现优异,多次被洪雅县委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在得知自己被县农牧局选定为止戈镇莲花村驻村农技员时,徐天萍担心自己不会农业实用技术、能力有限,多次向分管领导报告情况,阐述自己的不足。但县农畜局副局长尹洪鼓励她:“你在乡镇工作多年,早有群众基础,只要肯学肯干,外行也能干成内行。”县农牧局农牧业科技教育与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李世洪也对她说:“凡是牵涉技术培训,我来上课;凡是技术指导,我来帮助。我们需要的是你工作勤恳、务实,对贫困户的一腔热情。”在大家的鼓励下,徐天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上了驻村之路。

这一试,就是三年。

一到莲花村,徐天萍便同村组干部一道走访了全村46户贫困户。“经过调查,该村贫困户四分之一是因病因灾致贫,四分之一是缺技术,四分之一是缺劳力,四分之一是因懒惰,等靠要思想严重。”徐天萍表示,在摸清家底、掌握情况后,她当即确定了扶贫与扶志、扶贫与培训、扶贫与发展、扶贫与抱团一起抓的工作思路。

针对莲花村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的特点,徐天萍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通过多走访、积极交谈,详细了解贫困户的家庭困难,并为他们耐心地讲解惠民扶贫政策。她常常鼓励贫困户:“一人有难大家帮,齐心协力渡难关;人穷不能穷志气,立志发展快致富。”在徐天萍和镇村干部的耐心开导下,当地不少贫困户重拾了发展信心。同时,徐天萍采取“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邀请土专家、田秀才讲解勤劳致富的经历,在全镇树立先进典型,营造了贫困户“学有先进榜样、赶有目标方向”的良好氛围,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针对该村贫困户中部分缺技术的情况,徐天萍借助农民夜校开展群众技能培训,邀请高级农艺师讲解藤菽种植技术、茶园冬季管理技术、茶苗栽植技术;邀请畜牧师讲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邀请兽医师讲解生猪养殖技术……三年来,她共计组织举办农民夜校12期,发放洪雅县茶园高产栽培技术、藤椒栽培管理技术、辣椒栽培技术、蔬菜病虫害防控技术等实用技术资料2400余份。这些资料,为当地种养殖业提质增收提供了保障。“蔬菜的品质好了,产量提高了,价格也上去了,技术培训真的为我们的收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保障!”老百姓们纷纷表示。

针对部分贫困户想发展产业却缺少资金的情况,她多次向农牧局相关负责人汇报,经多方努力,解决资金2万元,为莲花村24户贫困户购置发放了茶苗7万株、藤椒苗650株。来搬运茶苗的贫困户连声对她说“谢谢……”回忆起这件事,徐天萍印象深刻:“他们真挚的谢意让我很是触动,只是很小的事情,但却能从中体会到百姓能知情、善分辨,只要实实在在为大家做好事,大家都能明白、理解,基层工作往往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份关怀。”三年来,她还为贫困户、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发放有机肥10吨,并争取到鸡苗500只,发放给了当地25户贫困户。

针对部分贫困户因病因灾难以独立发展的情况,徐天萍和当地村干部共同努力,推动莲花村成立弘森养殖合作社,并在全村实施“合作社+农户”抱团发展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针对贫困户中的大病户、残疾户、智障户等,通过低价出售猪苗给农户,并在养殖后实施定向回收,解除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村里的贫困户王大爷感激地说:“我因病劳动能力不足,多年都是村里脱贫工作的‘老大难’。现在村里的合作社不仅低价出售猪苗给我们,还提供饲料、技术等一条龙服务,到期就自动回收,现在我们家靠养猪就能保障基本生活。感谢党和国家的政策,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谈到徐天萍,莲花村无论是农户还是干部个个都竖起大拇指。三年下乡生涯,徐天萍已经由一名事务员变为浸润了泥土气息的合格农技员,哪家有问题,就能在哪里看到徐天萍开展技术指导的身影。莲花村的老干部对此感叹道:“虽然徐天萍是农牧局派的农技员,可比镇上的包村干部来的次数都多。”

在徐天萍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莲花村茶叶种植面积2600亩、藤椒种植800亩,年出栏生猪1.2万头、肉牛200头。年人均纯收入16193元,人均增收1040元,全村增收298万元。当地农户都把徐天萍当做自家人,遇上杀猪过年,每户都留她吃饭,但她都委婉拒绝了。她说:“我是农技员,不能让群众误会是吃喝干部!”

“小小农技员,把小事办好、办实、办牢,也能凝聚大能量。”徐天萍常说,“扶贫事不分大小,都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紧迫需要。我当农技员中总结下来就是一个经验:老百姓心里想的就是我们要去做的,帮老百姓把事做好,扶贫工作就有了价值。”

(王涛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