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4 期 / 第7版:乡村振兴·农业科技
鱼虾怎么养 这些很关键

天气转凉,水温降低,水环境变化大,水产动物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做好秋冬季水产养殖生产管理,是确保养殖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关键。

管理要点

1.鱼类

投喂管理:随着水温逐渐降低,鱼的摄食量下降,可减少投喂次数和投喂量,尽量晚停食。对主养草食性鱼类的鱼池,加大青绿饲料投喂量。

水质管理:一般7~10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不超过20厘米。加注新水时,避开傍晚,以免池水缺氧,同时注意避免冲起底质。可在晴天中午、阴雨天清晨、阴雨连绵天夜间注水2~3小时。

日常管理:每天早、中、晚巡塘,观察鱼群活动、摄食情况,并根据变化及时调整投喂时间、水质管理等;及时清除水中死鱼、杂草,鱼群有浮头预兆时,立即开启增氧机;没有配备增氧机或有停电风险的鱼塘,可采取加注新水或全池泼洒增氧剂增氧;鱼体受伤后及时消毒。

适时起捕:适时捕捞达到上市规格的成鱼,促进塘内剩余鱼群生长,注意避开商品鱼集中上市高峰期;起捕前一天停料或减少投喂,起捕时间选择天气晴好、水温适宜、溶氧较高、无鱼浮头的黎明时分;拉网后及时开启增氧机,适当加注新水。

2.虾蟹类

水质调控: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温度剧变、暴雨等极端天气前后,及时调控养殖水体;加强极端天气前预防管理,合理控制池塘水深,加固池堤和水电设施,疏通应急水渠,避免因灾害天气造成池水漫灌。

饲养管理:针对澳洲淡水龙虾、中华绒螯蟹等品种,定期维护池塘中栽种的伊乐藻、苦草等,及时清理腐败水草,调整每天的饲料投喂量。

适时起捕:秋季中后期,气温骤降前,根据市场售价,适时起捕达到上市规格的成虾、成蟹,稳定养殖收入。

疾病防控

1.鱼类

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适量三黄散(水产用),调节鱼体免疫力,每投喂10~15天,停1个月后再投喂。每10天泼洒1次含氯石灰(水产用)改良水质。根据观察和检查情况,及时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药物要依据《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2年1、2号》进行选择。

应重点关注草鱼出血病等秋季易发病害。针对细菌性疾病,外用药可用含氯石灰(水产用)全池泼洒,一般连用2次,间隔1天;内服用药,选择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种类和剂量,一般连用5~7天,用黏合剂拌饵投喂。

2.虾蟹类

养殖后期,虾蟹池塘底部溶解氧不足时,可合理配合使用颗粒状过氧化钙粉(水产用)等化学增氧剂和底质消毒剂,通过适时分塘、轮捕等措施转移大规格虾,增加商品虾蟹出塘,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存塘虾受伤或产生应激反应。

精准防治

应重点关注白斑综合征等病害。定期用生石灰消毒池塘水体。稻田养殖成蟹,强化养殖水质管理、合理投饵,控制养殖密度。

物资运输

做好运输安全计划:养殖企业尽量与商超直接对接,建立稳定的运输线路,保障运输成活率。

水产品运输:运输前要停食,拉网锻炼,降低水产品应激反应;鲜活水产品运输时保持充足溶氧,防止缺氧死亡。

饲料等渔需物资运输:做好水产养殖投入品采购计划和运输安排,提前1~2周进行采购。

(据中国农科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