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生产成本高、猪肉品质差”一直是我省生猪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记者日前从四川省科技厅获悉,四川农业大学围绕“产肉性状遗传和营养调控基础”开展了深入研究,构建了全球最主流、使用频次最高的猪基因组数据库资源,揭示了调控猪肉产量和品质的规律,取得了重大突破。
具体而言,绘制了世界范围内产肉性能存在差异的10个代表性猪种基因组信息,已成为全球最主流、使用频次最高的猪基因组数据库资源。系统解析了影响不同猪种产肉性能差异的关键基因组变异;明确了43个重要候选基因影响产肉表型的分子机制,并从三维基因组和DNA甲基化等多个层面解析了其调控机理,为产肉性状遗传改良和营养调控提供了丰富的新靶点;明确了营养对64个产肉基因的调控作用,揭示了营养与基因互作调控猪肉产量和品质的规律,发现营养调控的阶段效应,明确了母子一体化营养的重要性。此外,该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在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Genome Research(《基因组研究》)等高水平期刊发表5篇代表性论文。
近日,经专家组评价认为,该成果为我国生猪种业创新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为生猪“良种+良法”高效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畜牧学基础研究和学科发展,整体达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的转化应用,将有力促进我省生猪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本报记者 马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