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9 期 / 第5版:科技扶贫
党建引领+集体经济
苏家村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贫困户查看平菇生长情况

欣欣向荣的产业,干净整洁的道路,逐步完善的水利设施……近日,走进内江市东兴区白合镇苏家村,放眼全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党建有活力  脱贫有动力

苏家村是原省定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1220人,已于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据驻村第一书记孙庚预计,今年底,该村将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5.5万元。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苏家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亦是如此。作为苏家村脱贫攻坚帮扶单位之一,东兴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上下齐心,达成共识——党建有活力,脱贫才有动力。

2014年以来,东兴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着力建强该村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切实发挥帮扶责任人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彻底拔掉苏家村的“穷根”。

20195月,接过前三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接力棒”,东兴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员干部孙庚到苏家村任职。

当时的情景,孙庚历历在目:村里有150米的断头路没有打通,严重影响部分村民出行。他与驻村工作队员一起,从打通村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入手,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争取协调修路资金,并走村串户协调土地,最终于当年11月打通了断头路,实现了整村9个村民小组之间的“内循环”。

“修路,我是拍巴巴掌欢迎!”提起修路一事,建档立卡贫困户程容频频点赞,她为此还自掏腰包买菜做饭请修路工人吃。路修好后,修建房屋的建材可以直接运到家门口,十分方便。

既要“路通”  更要“心通”

打通“最后一公里”,既要“路通”,更要“心通”。

在村道两旁,两年前开始布局的村集体经济葡萄产业正焕发生机。占地32亩的土地上,数十个大棚一字排开,颇为壮观。这是苏家村利用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0万元建成的钢结构大棚,租给业主易小五种植葡萄,可实现年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

走进大棚内,成排的葡萄藤已有半人多高,葡萄今年已经初挂果,明年将实现全面挂果。

正忙着修剪枝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徐世东告诉笔者,以前他家因疾病和缺技术导致贫困,经济上没有固定收入,哪里有零工就去干两天。后来,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于2015年实现脱贫。再后来,村里建起了葡萄基地,他家的三亩土地成功流转。为了帮助他增收致富,基地聘请他负责日常管理。“我主要协助技术人员干活儿,农忙时负责组织安排劳动力,比较轻松,每年可挣六七千元。”徐世东喜滋滋地说道。

除了徐世东,村里还有不少村民到葡萄基地锄草、施肥、采果,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

带动引领  突破困局

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确保脱贫不返贫,2019年底,孙庚又组织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共20余人到周边乡镇学习平菇种植。参观考察现场,村民们对平菇种植一致看好,但回村后,又顾虑经验、销售等问题,积极性不高。

为消除村民们的顾虑,东兴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出资上万元盘活废旧糖厂用房,以此作为平菇种植基地。今年5月初,购买回菌包,吸纳有种植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负责日常管理、销售。

“摸着石头过河”并不会一帆风顺。苏家村距离城区远,城里订单虽多,但基地无法满足客户在规定时限内送达的问题,最初产出的两批平菇也因为卖不出去被倒掉了。

为解决平菇滞销难题,孙庚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方面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购买,另一方面积极与内江市中医医院、内江市机保局、东兴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三家帮扶单位伙食团达成供销协议。

为解决“谁来送”的问题,孙庚和其他驻村工作队队员义务当起了“快递小哥”,甚至一直都是自贴油费配送。

为解决日常管理、采摘问题,基地优先聘请像易小兰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来完成。易小兰告诉笔者,她家有三个娃娃要抚养,丈夫在工地打零工,家庭开支经常入不敷出。今年5月份开始,她在平菇基地务工,一个月有1500元工资,“既能挣钱贴补贴家用,又能照顾到家庭,还是这些干部办法多。”

截至目前,基地已销出平菇5000余公斤,菌包成本已回收,预估此轮平菇种植能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000余元。

同时,苏家村还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平菇销售,即将平菇低价批发给建档立卡贫困户,让他们带到附近的乡镇去销售,大大提高了有意愿售卖的贫困户的收入。

苏家村发展困局的突破,离不开帮扶部门及驻村工作队的真情帮扶。下一步,在党建引领下,苏家村还将继续扩大平菇种植规模,探索认养等多渠道销售模式,投资建设一个占地400平方米的冻库,为苏家村乡村振兴筑牢产业基础。(本报通讯员 兰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