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1 期 / 第6版:乡村宜居宜业
杨坝镇:“三园”建设拉近群众“心”距离

巴中市南江县杨坝镇地处大巴山北部山区,人员居住分散。近年来,该镇充分依托国家级AAAAA景区光雾山、十八月潭等重要旅游集散地区位优势,按照“宜居、宜业、宜游”原则,集中新建杨坝镇新居聚居点,安置搬迁户129户436人。

为确保聚居点群众搬得来、稳得住、过得好,杨坝镇在基层治理推进过程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微建设为切入点,全力建好“三园”(即:校园、乐园、菜园),真情打造“敲得开门、认得到人、说得上话、住得舒心”的“人情味”聚居点,拉近搬迁群众“心”距离。

“小校园”解决“大民生”

“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务工,孩子没人管,一到放假就知道玩游戏,成绩一年不如一年,再这样下去,可怎么办?”近日,居住在杨坝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王大妈遇到了一点烦心事。当天,在杨坝镇组织的“群众来问廉”活动中,王大妈向政府干部寻求帮助。

活动结束后,杨坝镇党委、政府赓即落实专人深入走访、调研,发现王大妈所提诉求已成为安置点的普遍现象,亟需解决。于是,该镇党委、政府迅速行动、统筹谋划,整合了安置点闲置资产门市4个(约260平方米),购置图书2000余册、益智玩具10余件,组织骨干教师、离退休教师及优秀学生等40余人成立了一支志愿辅导队,在安置点开设“假期辅导园”和“快乐图书馆”,对留守儿童免费开放。同时,该镇还结合现有信息技术,在相关场所安装了视频连线系统,让在外家长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与子女视频互动,帮助家长掌握孩子的学习动态,真正实现辅导一人、解放一家。

“自从镇里办了‘辅导园’,孙子的作业有人辅导了,周末也有了新去处,手机玩得少了,成绩自然就上去了,现在的政策真是好!”王大妈在杨坝镇就“群众来问廉”活动中提出诉求办理情况回访中如是说。

“小乐园”汇聚“大家庭”

“搬到安置点后,每天再也不用起早贪黑地在地里种庄稼了,日子倒是清闲不少,就是感觉太无聊了。”赤卫村易地搬迁户岳大叔表示,聚居点的常住居民大多是老年人,大家从农村的“散居”生活转变成社区的“集居”生活后,不用再为庄稼忙碌,但许多邻里之间互相不熟悉,生活变得单调无趣。

为此,杨坝镇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充分利用聚居点休闲广场、迎宾大道及部分闲置区域,打造了集民歌传承中心、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为一体的民生“乐园”。“乐园”总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配备有音响、桌椅、棋牌等设施,不定期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切实解决了老年人“无聊、无趣”的难题。

“一声山歌应过湾(啊),山歌出于光雾山(啰)……”近日,记者走进聚居点民歌传承中心,只见居民们正围在一起传唱当地民歌,在“乐园”里,他们用歌声将南江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展现得淋漓尽致。

“现在我们只要下楼就有活动中心,茶余饭后也可以和乡亲们娱乐散步,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日子一天天充实起来,居民李大姐欣喜不已。

“小菜园”找寻“大乡愁”

“现在搬到了聚居点,生活方便多了,有时间还能去打理下菜园,真好!”张大妈一家是从茶溪村搬迁到杨坝新居聚居点的,如今,她住着新楼房,有时间就去菜地里看看自己种的蔬菜,心里乐滋滋的。

走进杨坝镇新居聚居点,安置房周边闲置土地利用护栏分割整齐地“微菜园”映入眼帘,与安置点的高楼交相辉映,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微菜园”是杨坝镇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措施之一。集体资产管理公司考虑到大多数居民均为村(社)搬迁而来,在安置点无土地保障,虽然搬进了新家园,但仍然存在“买根葱嫌贵、种地习惯难舍”的现象。为此,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便将新居安置点附近的20余亩闲置土地划分成400余块“微菜园”,并对每块菜园进行编号,按每个月10元的标准收取维护管理费,每家可以申请一块地,在管理上统一要求只能种蔬菜,用一片“微菜园”留住搬迁群众乡愁,让搬迁群众找到对土地的情怀和在新家园的归属感,真正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目标。

“别看菜园面积不大,只要自己勤快些,种点葱花、蒜苗青菜,一家人都够吃,一年能省不少钱呢!”正在“微菜园”忙碌的张大妈对此高兴不已。

聚居点里,还有不少群众像岳大叔、张大妈一样,搬进了新房子,种着菜园子,过着好日子,心里乐滋滋的。(刘艳丽 杨雪 本报记者 杨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