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发射现场。
2007年10月24日,中国探月工程的首颗卫星——“嫦娥一号”启程奔向38万公里外的月球。这次神秘太空之旅的起点,就是大凉山腹地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这里不仅是“北斗”唯一母港,还是“嫦娥”姑娘的故乡,更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执行发射任务最多的地方。
本期,四川科技报探班员走进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外围参观场所——西昌卫星发射科普基地,深入了解中国的探月故事。
学生参观“七箭三星”景观模型。
玉兔号月球车1∶1模型。
丰富展品内容 实地观看火箭发射过程
西昌卫星发射科普基地位于凉山州冕宁县,是社会大众实地参观、了解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窗口,主要由飞向月球全景参观平台、嫦娥工程展厅、航天研学科普楼组成。
探班员首站来到了飞向月球全景参观平台,在此直观地看到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核心区域——发射场。“这里目前有3号工位和2号工位两个发射工位,主要担任火箭卫星的组装、对接、检测以及燃料的加注工作等。距离我们较远的是2号发射工位,从设计到使用,仅用时一年多。3号发射工位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1984年发射了第一颗卫星,它还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功勋塔。”讲解员介绍道,在指定的参观区域可以现场观看火箭发射过程,切身感受巨龙腾飞、地动山摇的震撼。
3号发射工位为何被称为功勋塔?在探班员的询问下,讲解员进一步解释道:“因为它为我国航天事业创下了三个第一,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第一颗通信广播卫星、第一颗国外商务卫星‘亚洲一号’。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亚洲一号’在五个国家都没有发射成功,却在3号发射工位上成功发射出去了。”
随后,探班员乘坐观光车抵达了嫦娥工程展厅,只见展厅门口伫立着“七箭三星”景观模型,其设计理念为“新长征九天揽月,征服宇宙三颗星”。“这三颗星代表中国探索了地球、月球、火星,开启了‘新长征’征途。中间这枚‘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模型则是与实物按照1∶2.85的比例制作而成,它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最常用的火箭型号。”讲解员向探班员介绍道。
步入嫦娥工程展厅内部,整流罩、火箭发动机等各类航天重器完成使命后回收的文物,“嫦娥一号”卫星、“嫦娥三号”玉兔号月球车等历史资料,“嫦娥一号”卫星、“嫦娥三号”玉兔号月球车、“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等模型,各类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模型及航天实况记录演播厅等一一呈现在探班员眼前。
为更直观地感受这些展品背后的深刻内涵和教育意义,探班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体验了“飞向月球”滑索,9D“梦回神舟”,“银河一号”“天宫一号”“蛟龙号”VR,“北斗导航”定位寻宝,简易火箭制作与发射,月球车模型、箭塔组合模型组装等实践项目。“我们基地设置了10余个体验实践项目,目的就是让大家通过所见所感,深入了解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航天器以及其发展历程。”讲解员解释道。
追寻光辉历史,仰望浩渺星空,经过几代航天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伟大演变,创造出了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探班员不由得为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所惊叹,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3号(左)和2号发射工位。
开展研学活动 讲述西昌航天发展历程
如何深入宣传中国航天精神、展示西昌航天成就、传播航天质量文化、普及航天知识?西昌卫星发射科普基地在实物展示的基础上,常年对外开展以航天科教为主题的科普研学活动。
讲解员介绍,多年来,西昌卫星发射科普基地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开设军事航天及科普教育专家讲座、航天器制作、航天飞行体验、实地教学、军事训练等80余个系列课程。
“我们的课程设计注重航天历史、现代知识、科普教育的有机结合,具有政治性、理论性、专业性、教育性、安全性、趣味性、互动性等特点,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安排难易程度不同的理论课(航天知识科普、爱国主义教育讲座)、实践课(航天工程DIY、航天飞行VR体验)、赏析课(航天题材影片)、实地课(现场教学)。”讲解员说,根据课程需要,该基地还联动当地红色革命资源(彝海结盟纪念馆、红色冕宁纪念馆、红军长征礼州会议陈列馆)、历史文化资源(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中国西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博物馆)、自然生态资源(邛海国家湿地公园、泸山景区),让学生在学习航天知识的同时,追忆红军长征过凉山的峥嵘岁月、重温西昌的航天历史、感悟西昌航天“新长征精神”。
不仅如此,西昌卫星发射科普基地还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到全国各地开展“科技强国、科普惠民”系列活动,科普惠民达数万人次;先后到成都、兰州等地多次巡展,在西昌市广场集中展示8次,接待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川等地研学团队超10万人次。
星河曼妙,犹如一幅绚烂画卷,亟待我们揭开其神秘面纱;宇宙浩渺,宛如无际的碧波,期待我们扬帆起航尽情畅游;时光荏苒,如同涓涓细流,引导我们追寻那无尽的星辰与梦想。快抓住暑期的尾巴,带着孩子,或约上三五好友,到西昌卫星发射科普基地来一次“航天之旅”,在彼此心中种下一颗航天梦的种子!(黄梅兰)
(图片由西昌卫星发射科普基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