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热茶比冰饮更降温?”“室内空调26℃是黄金温度吗?”……近日,全国各地区进入“高烤”模式。高温天气有哪些防暑误区?又如何科学防暑?我们来了解一下。
误区一:冷水洗澡降温
高温天气,用冷水洗凉水澡,从体感上来说确实感觉到凉爽,但是这种做法会使人体血管收缩,反而不利于散热,还可能引发感冒或其他的疾病。
误区二:室内放置大量冰块降温
室内放置大量冰块会增加室内的湿度,让人感觉更加闷热,且冰块融化后易滋生细菌,所以也不是科学的降温方式。
误区三:冷饮比热茶更降温
恰恰相反,喝热茶比冷饮更能降温,喝热茶能促使毛孔张开,促进汗液分泌,而汗液蒸发可带走热量,起到降温作用。
误区四:室内空调26℃是黄金温度
26℃是综合考虑节能和人体舒适度等因素所推荐的温度,但并非绝对的“黄金”温度。建议空调温度设置在室内外温差5℃~8℃为宜,这样能减少温差过大导致的身体不适。
误区五:室外短袖比防晒长袖更凉快
在阳光直射的情况下,皮肤暴露的面积大,吸收的热量会更多。防晒长袖具有防晒和隔热的功能,能反射一部分阳光,减少热量的吸收,所以防晒长袖比短袖更能起到隔热的作用。总体从穿着上来说,宽松、透气的衣物便于散热。
误区六:中暑后吃退烧药
不少人有一个错误认知,身体发热时就要用退烧药退热。中暑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导致的体温过高,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主要是通过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外周血管扩张、出汗增加来散热,对于中暑导致的体温升高,其作用机制并不适用。而且中暑时身体可能已经处于脱水状态,服用退烧药后大量出汗会进一步加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中暑后应采取物理降温等正确方法。西安市中心医院经开院区急诊科主任曹冬雪介绍,轻症中暑表现为头晕、头痛、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乏力、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重症中暑除上述症状外,还会出现体温升高至38℃以上,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昏迷等。
“中暑主要通过预防来避免。”曹冬雪建议,避免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活动,尽量待在阴凉通风处;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使用空调、风扇等降温设备;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脱水。
如果已经发生中暑,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用湿毛巾冷敷头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处,以降低体温;让患者适量饮水,可给予含盐的清凉饮料,但不要一次大量饮水,以免引起呕吐;若患者病情严重,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救治。(刘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