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气不佳,堪称摧毁人际交往的隐形炸弹。患者通常对自身的口腔异味浑然不觉,而旁人出于礼节,只能通过微微后撤的身姿、装作无意地掩鼻等含蓄方式,传达不适之感。值得注意的是,长期持续的口臭不仅会导致社交上的尴尬,它还可能是身体患病的征兆。特别是当口臭顽固不退时,这可能是癌症发出的预警信号。
为什么会口臭?
生活中,人们通常认为,口臭是因其未能妥善保持口腔清洁导致的。然而,口腔卫生仅是引发口臭的诸多因素之一,实际情况较为复杂。简言之,导致口臭的成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非疾病因素和疾病因素。
1.非疾病因素,主要是由不良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引起的短暂口臭。
2.疾病因素,是指由机体疾病引起口腔异味,又可以分为口源性口臭和非口源性口臭。
①口源性口臭:患有龋齿、牙龈炎、牙周炎、口腔黏膜炎以及蛀牙、牙周病等口腔疾病的人群,其口腔内容易滋生细菌,产生口臭。
②非口源性口臭:由其他系统性疾病引起,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通过口腔或者鼻腔散出异味。胃食管反流症是导致非口源性口臭的一个主要原因,即消化道内容物及消化液反流到食管,损伤食管黏膜,厌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繁殖产生臭味,引起口臭。
值得注意的是,口臭还与胃部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有较大关联。
重视口臭导因之一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胃里的细菌,黏附于胃黏膜以及细胞间隙,引发炎症。
在胃酸的作用下,大多数细菌都会被杀死,但幽门螺杆菌能够分解尿素产生氨来中和胃酸,从而为自己营造舒适的生存环境。幽门螺杆菌在胃中产生的氨及挥发性硫化物,会通过反流进入口腔。同时,它还能产生硫化氢、甲硫醇,让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受损,产生臭味。
幽门螺杆菌通常潜伏在人体的唾液、胃肠和粪便中,其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
1.以“口腔——口腔”的形式传播,如共用餐具、接吻等。
2.以“粪便——口腔”的形式传播,如便后不洗手就接触食物等。
有研究指出,幽门螺杆菌和胃癌具有显著关联,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和全球近90%的胃癌发生有关。
哪些人更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
有研究指出,幽门螺杆菌感染有4个危险因素:年龄、生活区域、生活习惯及条件、家族聚集性。
①年龄。25岁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接近50%,35岁人群感染率大于60%,70岁以上老年人感染率达80%。儿童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危年龄段。
②生活区域。按地区划分,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华西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
③生活习惯及条件。经常食用腌制蔬菜、饮用不洁水源、习惯植物油烹饪、吸烟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呈正相关,而食用生蔬菜、大蒜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呈负相关。
④家族聚集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呈家庭聚集现象。若父母均为阳性,其子女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显著高于父母均为阴性者;夫妻一方幽门螺杆菌为阳性,其另一方阳性率高达78.94%
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家族聚集性,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以下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措施至关重要:
1.食物要经过高温。幽门螺杆菌不耐热,水要烧开饮用,肉要做熟食用。
2.减少食用刺激食物。如火锅、烧烤、酒、咖啡、辛辣食物等,会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从而为幽门螺杆菌的入侵创造条件。
3.建议分餐。外出就餐,尽量分餐,多用公筷;有条件的家庭,每人可有一双自己专属的筷子,减少感染风险;家里有感染患者应选择使用公筷,直至其完全治愈。
4.饭前便后要洗手。洗手应着重清理手心、手背和指尖缝隙,不要给幽门螺杆菌留机会。
5.禁止口对口喂食。必须避免对儿童进行口对口喂食。
6.牙具定期换。不共用牙具,牙刷三个月换一次。
(四川省肿瘤医院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