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4 期 / 第4版:特别报道
让科技创新的“千里马”竞相奔腾
——走近绵阳“最美科技工作者”(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科技是绵阳的立市之基,创新是绵阳的核心价值。为进一步激励全市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学习最美,争当最美,去年,绵阳市科协联合市委宣传部、市人才办等部门组织开展了2022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的评选活动,经过广泛动员、组织推荐、专家评审等环节,最终产生了10位绵阳“最美科技工作者”。

伍凌川、吴娟、谢莉、姜淮芜、向瑢德、周友、秦晓明、刘定友、周建川、赵联军,他们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艰苦奋斗、攻坚攀峰,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为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贡献了智慧和力量。让我们一起走近2022年绵阳“最美科技工作者”,领略他们的风采。


伍凌川 扎根一线铸国防基石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智能制造事业部总经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伍凌川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科技带头人,国防科技工业先进制造组专家,全国工业机械电气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局“某自动装药技术创新团队”技术负责人,兵装集团“自动装药装配工艺及装备创新团队”负责人,第十批绵阳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绵州英才卡获得者。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2项,发表论文 8篇,申报发明专利29项,其中获授权16项。

卓越不止,跨越不息。伍凌川始终专心埋头最热爱的科研工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他对科技创新永不停歇的追求。

在国防基础科研计划某重大项目中,他策划并组织完成了跨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自动装药、装配工程化技术研究。然而,成功的背后是一群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尤其是从事科研工作,它需要科研人员耐得住寂寞,经受得住一遍又一遍失败的打击,特别考验人的耐心和毅力。

记得在项目攻关时期,正值夏季,为了提升0.1%的称药精度,他带领团队蹲守现场,一待就是几个月。期间脚受伤严重骨折,他打着石膏,杵着拐杖,像往常一样投入到工作中,克服重重困难,同团队反反复复、通宵达旦地测试验证。有时候,称量精度偶尔达到了,但重复精度稳定性又不够;稳定性达到了,但精度又会差那么一点点,似乎限入一种无解的死循环,一点点消磨着大家的耐心,使大伙逐渐陷入浮躁。

作为技术负责人,伍凌川一直在默默地计算、分析、仿真,一点点优化、修正,以科学的结果鼓励大家。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称量精度达到了,重复定位精度也达到了。最终,该项目通过国防科工局验收和成果鉴定,鉴定结论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并获得国防科工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这只是他二十余年如一日耕耘科研一线的缩影。今后,他还将继续带领团队勇攀科技高峰,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吴娟 把青春献给国防科研事业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某所

吴娟长期扎根国防科技事业一线,主要从事光纤激光合成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核心骨干,她参与了多个国家重大项目,与团队一道突破多项重大核心关键技术,且几乎全都达到工程极限,有力地推动了光纤激光合成技术的发展,成为国防科技战线上一道“巾帼不让须眉”的亮丽风景线。

2019年,吴娟接下挑战光学工程技术极限指标的“军令状”后,带着团队冲锋一线,开启高强度工作模式。作为项目负责人,内外大大小小的事务她都高度负责,在完成合成系统技术攻关的同时,还要兼顾每天的试验安排、工作分工、人员协调、进度把控、现场集成技术问题的协同处理和攻关等工作。

每一个披星戴月的夜晚,都是来日丰收的见证。巨大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压在吴娟肩上,时间的概念也变得模糊,但她毫无怨言。那段时间对于她来说,凌晨回家已是习以为常,即便是回家之后,她也总是将当天的实验现象和试验数据在心里默默总结,认真分析原因,寻找第二天可以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后果往往是整夜不眠,激动与兴奋的心情使她盼望拂晓,这样就可以继续验证和解决问题了。

系统集成调试的最后5个月,吴娟更是废寝忘食,一头扎进实验室,遇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逐一啃掉硬骨头。最终,项目全部技术指标一次性通过现场验收,超额完成指标任务,得到现场专家组一致好评。

一路披荆斩棘,终于迎来硕果的芬芳。长路奉献给远方,对于吴娟来说,也将在这条路上不懈奋斗,把自己奉献给国防科研事业。


姜淮芜 探索创新 不负生命大义

四川绵阳四○四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腹部外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

姜淮芜先后多次被评为“绵阳市十佳医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管理干部”,还获得了绵阳市直工委党员创新创业奖。2013年被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卫生厅授予“四川省卫生系统先进个人”,2016年被评为“四川省卫生计生委第十二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保健工作先进个人”“绵阳市优秀共产党员”。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四川省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

2004年,绵阳市三台县一名大学生毕业后在厦门创业,被诊断出患有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大、消化道大出血,在厦门治疗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病情依然不见好转,于是回到三台县老家。当地政府启动政府救助行动,绵阳四○四医院被绵阳市委指派为救治医疗机构,立即成立了以姜淮芜为组长的医疗救治小组。

为了抢救该患者,姜淮芜连续5天在科室吃住,他和团队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病情迅速得到控制。后经过全面检查发现,该患者不仅患有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大、消化道大出血,还患有肝癌。面对患者复杂的病情,姜淮芜带领团队一方面查阅国内外新进展,一方面认真深入分析病情,制订了周密的序贯治疗方案,大胆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决定采用第一步内镜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等待出血控制、内环境稳定后,在实施脾切除、断流手术基础上,同步开展射频辅助肝癌切除手术。通过新技术引进与应用,患者很快治愈出院,回归正常生活。

姜淮芜表现出了一个临床医学专家敬业奉献、关爱生命的情怀,也体现了一个临床医学科技工作者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创新探索的思维。他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推动学科发展。根据脾外伤研究创新性提出了“脾区六分法”,开发了多种保脾手术技术;根据进展期胃癌外科手术特点,创新性地提出了胃癌二级前哨淋巴结示踪学说,开发了全胃切除调节型双通道消化道重建手术术式,被四川省列为全省推广应用的省级适宜技术;在脾脏外科、胃癌外科领域开发的多种手术技术,在全国30多家大中型综合医院推广应用,既解决了临床实践中的技术难题,又提高了治疗效果、改善了生存质量。


谢莉 勇担重任 逐梦蓝天

四川九洲空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民机事业部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谢莉长期从事航空监视与机载防撞系统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及成果应用推广工作,先后负责国产大飞机交通监视系统、客舱系统等多项国家重点型号项目,突破了下一代机载防相撞ACASX、机载系统菊花链组网等多项关键技术,实现多项国家急需民航装备国产化替代,为我国民航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创造的科技成果荣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个人荣获四川省“女职工技术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

受新冠疫情影响,创业举步维艰。如何在疫情下确保企业稳步前行,这项重任落在了每一位九洲空管人的肩上,其中也包括谢莉。

2021年10月,因某些国际限制因素,某型号国产大飞机无法安装进口关键核心航电系统,在中国大飞机飞向蓝天的关键时刻,无疑是一个不小的困难,但同时也是动力。接到任务的九洲空管公司,要求项目组短时、高效、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谢莉临危受命,担任该项目的项目经理,她的电脑里存放着几十版挑灯夜战修改的计划书,她的脑子里回想过不计其数的历史数据。

在一切都顺势发展时,2022年初,某城市出现严重疫情,导致并肩作战的同事无法按期而至,于是工作就从现场探讨改为远程视频。由谢莉远程完成项目预算、顶层需求、系统架构、适航路径等各方面的策划,以及风险识别、规避措施等梳理工作。

在与总体单位以及其他兄弟单位共同攻关的几个月里,谢莉用最具说服力的数据,最详尽的系统策划,最可行的实施路径,使九洲空管的系统方案一致获得了总体单位及各同行专家的认可,这是属于她的高光时刻,也是属于九洲空管的荣耀时刻。一路走来,她勇毅向前,用实际行动托起蓝天梦!


向瑢德 潜心科教  浇灌科研娇艳之花

四川省绵阳第一中学教师,中学正高级、特级教师,科技辅导员

向瑢德是四川省教委、工委优秀青年教师标兵,全国政协、民进中央委员会全国第十二届优秀会员教师,四川省教育厅技装中心实验技术先进个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辅导员,2019年建设中国科技城西部强市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2021年绵阳市委、市政府优秀教师。

回眸从教的38年,向瑢德还记得1994年参加全省第一次公开招考的情景。他从100多名教师中脱颖而出,顺利进入到四川省绵阳第一中学成为一名物理教师,一干就是28年。2014年,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制作比赛,他发现很多学生的参赛作品极具创新意识,但是又缺乏科学的严谨性。为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他和同事们向学校建议成立科创团队,建立了“绵阳一中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发明、创意设计和学科特色建设工作。

在科创辅导上,向瑢德说自己只是一块“核”原料,如何引导聚集在自己周围的学生产生“裂变”,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他全身心投入到科创辅导中,经常利用节假日带学生外出开展活动。他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先后组建了环保科技小组、科技宣传小组、科技制作发明小组、科技体验小组,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项科技实践活动。近年来,他策划并实施了“关注问题学生的成长”“走进新农村看科技变化”“富乐山科技调查体验活动”等几十个科技活动项目。

学校的科技创新发展中心也成了“卧虎藏龙”的地方,不仅“盛产”学霸,还涌现出各种“牛人”。他的学生陈韵多被点招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成果还申请为国家专利。还有鲍翔天、陈芊月、吴雨桁分别获得全国创造力大赛铜奖、四川省科技创新大赛铜奖、绵阳市科技创新大赛金奖。

在学校里,他关爱每一个学生,古道热肠、和蔼可亲;在岗位上,他默默奉献,用智慧诠释责任,用热爱创造着和享受着科技的荣光。(绵阳市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