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7 期 / 第3版:科协之窗
科普之花开遍红色土地
——通江县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工作纪实


科普大篷车进学校


学生在通江县科技馆参观体验

巴中市通江县被誉为“川陕苏区首府”“中国红军之乡”,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优化资源配置,健全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组织网络,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大力开展科普活动,完善示范体系,全力打造县域“通江科普”品牌,让科普工作走上制度化、社会化、群众化、品牌化、信息化、规范化轨道。自开展创建工作以来,该县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科学普及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讲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氛围日益浓厚,目前已连续三届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

强组织、密体系,不断筑牢科普工作根基

通江县科协坚定扛起科普示范县创建办职责,按照“建强县、规范乡、覆盖村”工作思路,建强县、乡、村三级科协组织。

近年来,全县科协科普工作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累计建成企业科协4个、农技协会58个,其中,“全国优秀农技协”1个、“全省百强农技协”2个;全县33个乡镇(街道)科协均按照有机构、有制度、有经费、有阵地、有载体、有专职工作人员的“六有”标准全面建设达标,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基层一线科普人才被吸纳进入乡镇科协机构,33个乡镇(街道)科协主席全部由乡镇(街道)班子成员中分管科普工作的副科级及以上领导担任,科协副主席全部由乡镇(街道)基层“三长”兼任,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同时兼任乡镇(街道)科协秘书长,每个乡镇(街道)科协均配备3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全县乡镇科协的根基越来越牢固。

此外,该县积极探索在壁州街道西城社区等13个符合条件的社区建立社区科协,由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科协主席,在234个村设立科协分会和科普工作站,分会会长由村“两委”常职干部兼任,村民小组建立科普小组,配备专兼职科普员,常态长效开展科普工作;同时,充分利用科普宣传栏、村村通、村村响等媒介,广泛宣传各类贴合村情民需的科普知识、政策法规,立竿见影、行之有效,使全县村级科协的触角得以快速延伸。

抓硬件、拓平台,不断丰富科普工作载体

“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不是目的,而是载体。”通江县科协党组书记、主席赵必顶说,通江“创普”最终目标就是让全县人民都能感受到浓厚的科普氛围,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通江县科协不断壮大主题科普阵地,加大基层科普阵地全域覆盖和新型科普平台的运用,让科普知识走进千家万户。全县累计建成通江县科技馆、通江县安全体验中心、通江银耳博物馆和光雾山-诺水河地质公园博物馆4个专业科普馆,展览总面积达7000余平方米,年均开馆260余天,仅近3年共吸引近100万人前来参观学习和开展科普活动。通江银耳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座经国家批准设立的传播银耳科技、银耳文化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也是“四川省第四批科普教育基地”;光雾山-诺水河地质公园博物馆同样获评“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和“四川省省级科普基地”。

此外,全县还有全国农技协科普教育基地1个、“天府科技云服务”科普惠民共享基地7个、科普示范学校17所,全县105所中小学校建有科技活动室,科普阵地建设走进全省前列;创新实施“百街千米科普画廊建设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县100条(个)街道、场所,建成1000米左右的科普画廊,目前已在县城建成3处总长约150余米的科普画廊;全县33个乡镇(街道)均建有科普宣传栏和科普活动站(室),所有行政村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共建共享,广泛宣传反邪防骗、安全用电、应急避险、农业生产等实用技术知识;积极发挥“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的科普优势,常态开展科普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五进”活动,实现流动科普“人人知晓、村村见面”;利用“科普e站”、“天府科技云”、“视觉通江”微信公众号等新型科普平台,普及各类科学知识,宣传农业技术。

建机制、育品牌,不断提升科普工作质效

通江县科协秉承“聚焦重点、结合实际、立足群众”的原则,积极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激发科技活力,不断培树品牌、提升质效。一是坚持在每年“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全国科普日”等关键时间节点,联合相关部门,围绕防灾减灾、应急避险、食品安全、卫生防疫、生态保护、公序良俗等内容开展声势浩大、务实奏效的科技知识宣传推广活动。三年来,累计开展科普宣传活动800余场次,印发科普宣传资料76万余份,发放科普书籍7.4万册(本),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科学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二是县科协会同相关部门、协会,采取以会代训、集中授课、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每年对全县1500余名乡镇干部、4000余名村组干部和1万余名涉农工作者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依托社区科协对残疾人、下岗职工、进城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宣传,增强他们再就业能力。

创新开展“科普惠农、科普利民、科普惠企、科普助教”四大科普计划,助力品牌培育。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银耳、茶叶、青峪猪和肉牛等支柱产业,积极依托科协、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广泛开展技术研发,积极促成成果转化。总部位于通江县的巴中市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致力于本土品牌“青峪猪”保种及全产业链开发的企业,该公司成立了巴山土猪养殖协会并于2020年被表彰为“全国十佳助力乡村振兴农技协”,协会负责人张育贤同志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该协会所属基地于今年被命名为“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此外,通江县火炬农技协推广的“创新思路·多核驱动·打造升级版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经验做法,也作为省科协2.0版农技协亮点示范工作上报中国科协,荣获“全国优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荣誉称号。 

风正扬帆正当时,通江县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为契机,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在服务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的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更有作为,强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让科普之花满园飘香,为建设幸福和谐美丽通江贡献科技力量。(徐为 本报记者 杨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