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4 期 / 第1版:要闻
麦浪翻滚迎丰收
——省农科院现代种业芯片成就展(小麦季)现场观摩会在蓉举行

本报讯 当前正值小麦成熟收割的季节,在成都市郫都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里,不同品种、株型各异的麦穗随风摇弋,一波波的麦浪此起彼伏,遍地金黄昭示着丰收在望。

51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现代种业芯片成就展(小麦季)现场观摩会在此举行。来自省内作物育种攻关团队和省农作物分子育种平台的专家及省内小麦主产区农业部门负责人、农技人员、种业公司负责人、种植大户等100余人走进园区参观智能农机新产品和小麦新品种,了解小麦芯片的发展过程及取得的成就。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关系国计民生。我省小麦先后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品种更换,上世纪70年代以后选育的品种均为自育品种,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小麦芯片成就介绍中,省农科院副院长杨武云为大家普及了小麦的起源与传播过程,并介绍了四川小麦的发展经历。

如何将一粒“小种子”培育成“大产业”?现场,杨武云指向麦田间一片黄绿相间的“杂草”。“这是节节麦,又叫粗山羊草,它虽然看着不起眼,却是小麦的祖先种之一。”杨武云进一步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引进了一批含节节麦基因的小麦资源,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人工合成培育出了小麦新品种‘川麦42’。”据了解,这一品种不仅产量高、适应性广,还表现出了优异的抗病性,近年来更是被作为骨干亲本材料被广泛使用,育成了聚合多个持久抗病基因的新品种,助我省在小麦抗病育种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在川麦系列新品种推荐环节,株型紧凑、穗颈长、剑叶较小的小麦品种“川麦98”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杨武云介绍,“川麦98”正是“川麦42”的后代,其显著特点是稳产高产。他随即列出一组数据:“川麦98”于20172018年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03.7公斤,比对照“川麦42”增产4.0%20182019年续试,平均亩产384.7公斤,比对照增产4.6%2019202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4.9公斤,比对照平均增产6.51%。“依据优异基因培育出的‘川麦98’‘川麦104’对于打好种业‘翻身仗’意义重大。我们将继续保护、挖掘珍贵的种质资源,通过科学分析选育出更多优质的小麦品种。”杨武云说道。

我省在小麦的育种研究上,不仅有天时地利,更在“人和”,一批批育种专家将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制进行广泛推广。在川辐系列小麦新品种推荐环节,省农科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蒋云介绍了通过射线辐照杂交代种子选育而成的小麦品种。其中,“川辐14”的品质尤为亮眼。蒋云称,该品种是经四川省分子育种平台进行品质选育得到的粉质、弱筋小麦新品种。该品种环境适应性强,无明显缺陷,种植风险低,可加工饼干、膨化食品,适宜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及陕西汉中、湖北十堰地区种植。川辐系列新品种强化了优质中筋小麦、弱筋小麦和酿酒专用小麦的选育,可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

农业生产,良种先行。目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共搜集种植小麦及小麦族种质资源5000余份,对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现代种业育种创新、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杨武云表示,下一步,将对新培育的“川麦93”“川麦98”等有特殊用途的小麦品种进行专业化推广种植和加工应用,并在资源研究过程中结合现代生物技术深度发掘其中的优质基因,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需求定向培育出突破性的的小麦种质资源,为西南地区和全国小麦育种作出贡献。(曾青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