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2 期 / 第5版:科技扶贫
做强做大富民产业“蛋糕”
——大竹县农华村脱贫侧记

“我们村产业发展得好哟!特别是吊瓜、白茶、花椒、蜜柚,这些产业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自己种植,还是土地出租、基地务工、年终分红,都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一说到扶贫产业,达州市大竹县团坝镇农华村的村民们都赞不绝口。

2016年以来,农华村先后引进吊瓜、白茶、花椒、蜜柚四大特色产业。三年多来,农华村产业发展迅速、贫困户收入大幅增长、集体经济稳步增长。2018年底,全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73%,成功退出省定贫困村序列。如今,昔日的贫困村正逐步变身成富裕村、文明村、和谐村。

多方考察

引进富民产业

农华村地处大竹县团坝镇西北部,全村共有9572889人,耕地面积3511亩。因村民思想守旧、劳动力老化,加之交通闭塞,2014年,全村被确定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2531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9%

如何精准脱贫?如何增收致富?一大堆问题摆在团坝镇党委、政府和农华村干部们的面前。最终,村“两委”将目标锁定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上。

201512月,团坝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带队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考察白茶产业,随行的农华村第一书记黄波详细了解了安吉白茶的发展历程,亲眼见证白茶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感觉自己找到了带领全村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金点子”。回来后,黄波及时请来土壤肥料专家到农华村实地考察并取样进行化验分析,证明农华村适宜种植白茶。随即,农华村便流转土地700亩用于白茶种植。

白茶虽好,想要获得收益,从种茶树苗到可采摘成茶还需要3年以上时间。如何在这段时间让群众多渠道增收,仍是一道非常棘手的难题。

“长远持久的特色产业虽然好,可是远水不解近渴。如果不能让群众见到近期收益,就会挫伤大家脱贫致富的积极性。”经过多方考察,农华村找到了另一种“金宝贝”——吊瓜。吊瓜栽种易成活、易管理,见效快,种植一次可管6年,省人工、省成本,就连缺乏劳动力的老年人,一人也能管理好几亩,而且那些不适合种植白茶的土地刚好适合种植吊瓜。这非常适合村里的发展需要,正好做到产业互补、长短结合。

千方百计

助农持续增收

合作社的带动是发展产业的关键。为了使引进的各项产业能发展、卖得出、能致富,团坝镇引进了大竹县同人种植专业合作社、大竹县光胜种植专业合作社、农华花椒专业合作社、金红蜜柚专业合作社分别引领四大产业的发展。

“村民获得了实际收益,对村上发展的产业都很认可。在最开始发动群众流转土地的时候,因思想守旧,很多群众对发展新型产业都不大支持的。”那时,村“两委”干部一个院坝一个院坝开会,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经过不懈地努力,工作局面才得以逐渐打开。

2015年至2017年,农华村先后发展700亩白茶、500亩吊瓜、450亩花椒和200亩金红蜜柚。

农华村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除了统一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外,还对农产品进行统一加工和销售。仅光胜种植专业合作社就吸引了105户村民入股,村民不但可以在专合社吊瓜基地务工,还可以享受年底分红,专合社生产的吊瓜瓜子远销到到成都、上海等地。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示范带动他人干。有了专业合作社的成功示范,周边村民也跟着发展起了特色产业。农华村的杨吉万、五星村的雷文志、新生村的雷文生、中元村的张昌荣分别发展起上百亩的吊瓜。此外,农华村12户贫困户和200余户非贫困群众发展白茶达400余亩。

 “每年采茶季我妻子在巴蜀玉叶公司当炒茶师,每个月能收入3000多元,自己也在基地季节性务工,加上自家种植的白茶,每年至少能挣1万多元。”白坝村五组贫困户曾强敏开心地给大家算着家庭收入账。

“村上的产业基地,能常年解决50余人的务工问题,在农忙时节,能吸纳好几百人。”该村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产业的发展不但使村民获得了土地租金、年终产业分红,还能够帮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三年多来,农华村村民仅务工收入达300万元,其中贫困户收入就达200万元,产业发展助农增收的同时,每年还为村集体经济创收9.5万元。

(王晓林 邓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