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农村百姓事,致力乡村振兴发展路。
省两会上,代表委员深入交流、积极建言,大家彼此分享家乡的好消息、行业的新变化。今年,他们都关注“三农”工作中的哪些方面?又提出了哪些有关农情民生的建议?
推进粮食全链条减损
助力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省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庄天慧十分关注“天府粮仓”的打造。
“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我们不仅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培育更多更好的优良品种,推广更多更好的技术,实现增产、增质、增收。与此同时,也同样要关注粮食减损,从全链条发力,避免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对粮食的损耗。”
庄天慧认为,就农业生产环节中机械使用的减损问题,一方面要推进农业节约用种,编制全省推进节种减损机械研发导向目录,加大先进适用精量播种机等研发推广力度,集成推广水稻工厂化集中育秧、玉米单粒精播、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以及种肥同播等关键技术。另一方面,要减少田间地头收获损耗,着力推进粮食精细收获,强化农机、农艺、品种集成配套,制定修订全省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机收减损技术指导规范,引导农户适时择机收获。
尽快落地乡村振兴商业服务用地政策
“乡村振兴项目推进过程中,多数项目都需要加速推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园区项目孵化、农业创新实验等产业落地,这样才能真正把人才、资本引进农村。”省两会上,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朗基产业集团董事长李斌提交了《关于如何让土地政策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提案。
李斌长期关注乡村振兴相关问题。经过调研,李斌发现,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许多地方因为土地性质受限而导致各类项目推进缓慢。
“其实国家已经出台相应政策。”李斌认为,乡村振兴中设施用地政策要灵活,建议在吸引乡村振兴项目产业落地方面挖掘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统一规划统筹好农村工业用地及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农产品交易场所等乡村振兴项目所需配套建设用地指标,规划协调好发展农业所需的维护管理用房用地。
同时,李斌建议要尽快落地乡村振兴商业服务用地政策,地方政府应以国家相关政策为依据,据实采用“一园一策”“一村一策”“一业一策”等模式,研究相关涉农产业落地用地政策,对一些合规合法的重大乡村振兴项目,在产业用地制度上开设“绿色通道”。
“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前提下,针对乡村振兴项目制定出台一批规范性强、灵活适度、审批快速的项目用地政策,让更多的农民和投资者有信心扎根乡村发展。”李斌说。
因地制宜加强乡村人才培养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振兴是我一直关注的重点。”南充市顺庆区双桥镇龙岭村村委会副主任陈蓉是连任代表,她表示,理清乡村振兴在新时代的科学发展逻辑和发展重点,因地制宜地探索乡村振兴模式,具有重要价值。
聊起此次参会的关注点,陈蓉分享了她所提交的两个关于乡村振兴的建议。“关于人才培养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陈蓉说,作为青年一代,要有饱满的思想状态、充满激情的心,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平台,把乡村里的好产品宣传、推广出去,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推动“撂荒土地”变“希望良田”
如何“履行好职责,不负人民的重托”?这样的思考始终萦绕在省人大代表、内江市市中区史家镇方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友美的心头。
“现在不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农村里有部分土地闲置,如何将这些资源盘活,这是我所关注的。”作为村委会主任,张友美平时的工作更多的是与群众面对面打交道,最关心的就是农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政策的落地落实。“去年3月,村里启动荒地整治,收获不小!我们经营的菜籽油让村集体收入了5万元,豆子油卖了2万多元,玉米卖了1万多元。”张友美说,她带来了关于撂荒地整治等方面的建议,希望因地制宜,推动“撂荒土地”变“希望良田”,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打造乌蒙山区魔芋产业集群
省政协委员、乐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乐山市委主委张旭东,省政协委员,乐山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马秀蓉谈到,2022年以来,沐川县实施“腾田还粮”行动,开展“魔芋+林竹”套种试点,其土壤通透性好、腐殖质含量高、病虫害发生率低,既解决了土地紧缺的矛盾,又提高了林地的利用率,同时降低了除草、灭虫、遮阳等魔芋种植成本30%左右,实现了魔芋与林地协调共生、生态共赢,探索出了一条魔芋林下种植新路子。
但是,因缺乏资金、土地、保险、人才、科技等要素保障,项目配套少,产业发展阻力重重。建议省上牵头,以沐川县为核心,开展乌蒙山区魔芋产业集群打造,加大沐川土地、保险、人才、科技等要素倾斜,加快沐川县粮油+魔芋现代农业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专项债券发放,帮助沐川探索推广“魔芋+林竹”“魔芋+玉米”“魔芋+红薯”等种植模式,带动周边区县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山区魔芋特色产业。
关注山区绿色与转型发展
省人大代表、雅安市荥经县新添镇庙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詹良兵今年的关注点在山区的绿色与转型发展。
“要把绿色发展与转型发展中积累的各项资金、资源和人力、物力进行转化,应用到乡村振兴战略当中。”詹良兵说,五年的履职经历提升了自己的视野、见识和知识结构,也让他见证了山区交通建设、民生福祉的新时代蝶变。
加快灾后恢复重建
借势相邻景区发展特色旅游
今年省两会,省人大代表、甘孜州泸定县得妥镇发旺村党支部书记倪学兵最关心的是地震灾后重建等问题。
“省政府近日印发《“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持政策措施》,我们倍感振奋。当前,我所在的泸定县得妥镇发旺村正在加紧恢复重建,113户房屋需加固建设,目前已完成40户。生产恢复也是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我们村更要自己发力。”
倪学兵结合村子的情况提出建议:“首先,虽然我们发旺村土地资源丰富,但因村民缺乏成熟的种植技能,土地亩产较低。建议加强科学种植技能培训,提高土地亩产值。同时,引进企业,以‘公司+农户+村合作社’的形式,发展村集体经济,多渠道提高群众收入。第二,发旺村与王岗坪乡相邻,97%的群众是彝族。我们可以借势王岗坪景区发展,在本村搞民族特色民宿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振兴乡村经济。第三,当年红军长征从安顺场到泸定时,经过发旺村,受到了村民们的欢迎。为纪念红军,现在我们村群众从洪口梁子(村内小地名)经过时,会折树枝放在树桩上。建议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孜段)建设为契机,将红色文化发扬光大。”
加大坡地水利灌溉建设力度
在省政协委员、南充市农业科学院中心实验室副研究员杜晓秋看来,我省丘陵、山地面积占比较大,大多数粮油作物、经济作物分布在坡地。在去年8月份持续极端高温天气过程中,坡地灌溉设施不足的问题严重,大量作物、蔬菜、果树生长受到影响,坡地种植业靠天吃饭的模式亟需改变。
杜晓秋建议,一是省上在制定发展水利灌溉设施规划时,应将坡地水利灌溉设施纳入统筹范围,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二是持续加大坡地产区蓄水工程建设力度,并因地制宜地利用多种水源蓄水,预防旱灾发生;三是在水源缺乏的坡地产区应考虑规划修建提灌站,同时在旱季来临前提前做好蓄水工作,缓解用水紧缺问题。(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