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0 期 / 第4版:科学生活
“五一”出游:解锁踏青新姿势,安全提示须牢记

五一假期将至,正是踏青赏景、拥抱自然的好时节。在漫山遍野的春光里,如何避开人从众的踩雷陷阱,让徒步之旅更尽兴?在出行途中,人员密集区域,又有哪些安全风险要注意呢?

踏青不踩雷

如今,户外徒步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休闲运动方式,适合大部分年龄段人群。不少人在五一假期可能会计划来一场徒步,如果你是一个刚刚入坑户外徒步的小白,本文将为你提供一份实用的户外徒步指南。

正确选择徒步装备

合适的徒步装备是保障安全和愉快体验的基础。建议选择一双适合自己、有良好支撑性和抓地力的徒步鞋。

背包的选择应依据徒步的远近和时间长短。短途徒步应选择小型轻便的背包,而长途则需要容量更大,能装下足够食物、水和紧急装备的背包。

根据天气和目的地选择有防水层和保暖层的衣物,还应带上指南针、地图、头灯、太阳镜、防晒霜等物品。

新手更适合短途游

对于初次尝试者,建议从短途、低难度的路线开始,逐步增加距离和难度。在出行前,做好充分准备,包括研究路线、查询天气、准备适当的装备和衣物。

在徒步过程中,要随时关注自己的体能状况,不要勉强自己,始终确保安全第一位。此外,建议和有经验的徒步者一起行动,或者参加徒步团体,以便在遇到问题时得到帮助。

寒冷路线注意防滑保暖

在选择寒冷路线徒步时,保暖和防滑是关键。根据选择路线的气温情况,准备好保暖服装,最好是多层衣物,以便根据体温适当增减;鞋子必须具备良好的防滑性,以应对可能湿滑甚至结冰的路面。

关注天气预报,避免在恶劣气候中徒步;保持足够的水分和能量,因为在寒冷天气中徒步消耗的热量较多;同时,随身携带必备的急救物品和通讯工具,以备不时之需。

备好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徒步期间,饮食应以高热量、易消化和营养均衡为准则。建议摄入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它们是徒步时主要的能量来源;适量摄入蛋白质和健康脂肪,以满足身体持续的能量需求;携带热量密度高的食品,如巧克力、干果和能量棒。

尽量避免饮酒,因为酒精可能导致体温下降并影响判断力。此外,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即便在寒冷环境中,也不应忽视水分补充。

这样保养让你满血复活

徒步返回后,建议进行轻柔拉伸运动,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补充营养和水分,尤其是电解质,可以帮助身体快速恢复;淋浴或泡澡有助于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保证充足的睡眠,帮助身体修复;如有肌肉疼痛或关节不适,可使用冰敷或热敷缓解;建议定期进行体能和柔韧性训练,以提高身体素质,减少徒步受伤风险。

保护环境践行绿色徒步

假期出游徒步时,也别忘了保护好自然环境。遵循无痕山林原则,徒步过程中,不留下垃圾,不破坏植被。尽量使用可重复使用的水瓶和食物容器,减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

特别提醒,在野外如需用火,应选择指定的篝火区域,使用完毕后要确保彻底熄灭火源。此外,请尊重当地文化和习俗,不要采摘植物或捕捉动物。(李晓琪 张彬瑶)

假期安全提示

五一期间,交通运输、旅游景点、人员密集场所等涉众区域安全风险较高,群众出行旅游较为集中。这些安全提示要牢记。

安全出行。提前关注天气和路况,合理规划行程;全程全员系好安全带;切勿占用高速公路应急车道;杜绝酒驾、超速等违法行为;驾驶货车、拖拉机和三轮车时,不得违法载人;坚决抵制乘坐超员客车、黑车

防汛避险。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降水、强对流天气等预报预警,防范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山洪、泥石流、落石等地质灾害和城市内涝;遇到灾害性天气尽量不外出;学习掌握相应的应急避险知识,科学防范应对灾害性天气。

游乐设施。乘坐旋转、翻滚类游乐设施时,应将随身物品摘下,避免掉落;如遇停机导致悬空或不能离开时,保持镇定,耐心等待救援;家长要看护好孩子,检查孩子安全防护装置是否佩戴正确;大风等恶劣天气,不要玩户外充气城堡。

景区安全。不在野海滩、黑景点等未开发景区游玩。水上运动要穿戴好救生设备;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徒步行经陡峭地形时,注意脚下安全。

人员密集场所。观察安全出口,如遇突发情况,选择逃生通道,不乘坐电梯;尽量避开人群,不凑热闹不扎堆;不在人流中停下、逆行,不贸然提鞋、弯腰捡东西、系鞋带。如不慎摔倒,双膝前屈侧躺在地护住胸腹,双手交叉双肘向前护住头部。

森林防火。在林区草原游玩,严格遵守防火规定;不携带火种进山,不在野外烧火取暖,不在林区吸烟、野炊、燃放烟花爆竹。

乘船安全。乘坐正规渡船或客船,不乘坐超载或人货混装的船舶;不拥挤在船的一侧,以防船体倾斜;不把手、脚伸出船外戏水,不在船上打闹追逐;遇恶劣天气,避免乘船;上下船不拥挤不争抢;不带危险物品、禁运物品上船。

高层建筑。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确保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和消防车通道的畅通;如遇高层建筑发生火灾,保持镇静,不贪恋财物、不乘坐电梯、不盲目逃生。(中国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