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8 期 / 第7版:教育帮扶
泸州市:让农村学校焕发生机与活力

“本土定向培养的师范生,不仅教得好、学生喜欢,更给学校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说起去年来学校入职的两位定向培养教师,泸州市叙永县摩尼镇李红村小学校长曹国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李红村小学是一所农村完小,教学楼、综合楼、运动场、师生食堂和教师周转房一应俱全,但近年来师生人数却连年减少,尤其是优秀教师留不住,这让曹国旭一度很发愁。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村小硬件条件好了,但学生人数锐减,教师“留不住”是不少村级学校共同面临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去年9月,泸州市第一批本土定向培养的村小教师正式上岗,为古蔺、叙永等地村小教师队伍注入新鲜力量,同时,两地还积极自寻出路,组建研修联盟、提升教学质量,努力让农村教育焕发生机与活力。

定向培养本土村小教师

在李红村小学,8名教师中有3人是50岁以上的老教师,虽然在教学上经验丰富,但让他们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信息化技术存在很大难度。而年轻教师因为家庭、职业规划等因素,常呆不了多久就往城镇学校考调,“留不住”的现象屡见不鲜。

为破解这一难题,泸州市出台《泸州市免费定向培养村级小学教师实施意见》,采取生源本土化、培养全科化、就业定向化模式,委托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在3年内为古蔺、叙永、合江三个贫困县定向培养村小全科教师900名。

“本土定向培养师范生不仅让村小教师留得住,同时,专业化的师范生培养也让村小教师教得好。”古蔺县教体局局长王鑫表示。

去年,王素和闫佳利两名泸州本土定向培养的村小教师毕业后被分配到古蔺县观文镇文化小学参加工作。“他们的加入为学校带来了活力,所受的系统化师范教育也能为学校教学质量提供保障。”该校校长蔺正齐说。

为了让教师安心留下,泸州市还积极落实农村教师生活补助、农村教师职称评聘倾斜等政策,保证了教师队伍的稳定。

联盟、共享、协作促专业成长

县域内南北教育差异大、校级之间质量发展不均衡,这是四年前叙永县义务教育的现状。

为搭建校际之间对话、交流的平台,实现区域内校际资源共享、协调发展,2016年,叙永县按照强弱搭配、南北兼顾的原则,把中小学划分为15个研修区。次年,该县在此基础上,调整完善中小学(含幼儿园)区域研修共同体,组建研修联盟,把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组建为18个研修联盟。

研修联盟的组建,为联盟内成员学校搭建了教学管理、学校发展、教师培训、学生成长等交流对话的平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叙永县赤水镇中心校位于四川省与贵州省的交界处。2017年,赤水中心校被划分到该县第四联盟,与基地校叙永镇中心校同属一个联盟。为解决农村学校艺体教师紧缺的问题,叙永镇中心校配备专职艺体教师,建立音体美考核制度,帮助同一联盟的其他学校开齐开足课程,保证教学质量。

在古蔺县,“共享课堂”的构建也帮助村小解决了教学资源紧缺的难题。如今,观文镇文化小学的教师在学校上课,村小及教学点的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同步听课,教师还能在线提问,保证学生的听课质量。

不仅是区域内的学校互助提升,泸州还积极借力东西部扶贫协作这一“东风”,引进东部城市优秀的教育理念,提升自身教育水平。“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协作交流模式,为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提供样本,让教职工直观感受到东西部的差距,促进了理念的更新、方法的转变。”古蔺县东区实验学校校长傅涛说。

挖掘特色 打造校园文化

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泸州的农村学校也积极挖掘自身特色,打造校园文化,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距观文镇文化小学50公里的古蔺实验学校,通过挖掘古蔺本土文化,用兰花的君子、儒雅的形象浸润学生向上向善的品质。

在叙永县叙永镇中心校,学校结合叙永“鱼凫关”的地理文化特色,构建了“锁钥文化”,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打开人生大门的一把钥匙。

农村教育的美好不仅体现在学校硬件的完善上,近年来,由于泸州市通过实施本土定向培养村小教师等举措,村小有了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助力解决了农村学校师资薄弱、资源紧缺等问题;研修联盟、东西交流协作帮助教学质量明显提升……这种种举措,让农村教育重新焕发生机,让学生有了更多可能。(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