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3 期 / 第5版:科技扶贫
交通畅 产业兴 村民乐
镇龙镇确保全域脱贫不返贫

农技专家现场授课

作为达州万源市, 巴中市通江县、平昌县的交汇地,平昌县镇龙镇是当地最偏远、海拔最高的乡镇。该镇距县城97.8公里,总人数794228203人,有贫困村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5895447人。

近年来,在平昌县委组织部的挂联帮扶下,镇龙镇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围绕贫困户“一超六有”退出标准,凝聚全镇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利用多种举措,坚定不移地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前全镇已顺利脱贫摘帽。

交通畅达

产业路让群众生活有盼头

“过去,由于路远,很多老人一辈子也没有去过县城。现在好了,两个多小时就能到平昌县城。”镇龙镇万家村村民刘润声说。

过去的镇龙镇交通闭塞,人居生活条件差,收入全靠青壮年外出务工。如今,这里旧貌换新颜。全镇累计硬化及加宽村社道路251.34公里,一条条玉带般的水泥路绕山梁,连通了千家万户;产业路沿线碧绿的茶园、飘香的花椒园、硕果满满的水果园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走进花椒园,一股清新的麻香味迎面扑来,茂盛的花椒林让镇龙镇新庙社区党支部书记邓茂森笑得合不拢嘴。据邓茂森介绍,社区2017年成功引进业主廖富国种植青花椒520余亩,带动村民邓雄种植花椒300余亩,并计划年底新植200亩花椒,花椒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而在产业路旁,平昌县三交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投资140余万元建起了花椒加工厂,可以解决包括通江县、万源市等周边6个乡镇青花椒的加工问题,也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的就近务工难题。“花椒厂带动了500多户贫困户在园区务工,人均工资80元一天!”

“镇龙镇利用‘园区、企业、大户带动+贫困户自主发展’的模式,鼓励贫困户在扶贫产业园区或就业扶贫车间务工,利用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效应,直接或间接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同时,注重‘大产业’与‘小经济’相结合,结合扶贫政策和部门帮扶的优势,鼓励并支持贫困户发展小微经济,真正做到了‘长远有盼的、当年有算的、庭院有看的’,确保全域脱贫不返贫。”谈到发展,镇龙镇党委书记何明军信心满满。

“我们不仅要让老百姓脱贫,还要让他们持续增收致富。”据镇龙镇镇长向文平介绍,近年来,全镇坚持以“带农户、增效益、强产业”为根本,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工作,建成扶贫产业园区14个,回引业主14人,成立专合社14个,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近1.2万亩,其中花椒3800亩、核桃2800亩、茶叶3400亩、巴药600亩、水产100亩。

宜居宜业

好政策带全村过上好日子

来到镇龙镇翻身村, 14座具有川北民居特色的小楼错落有致掩映在松林中,仿佛房子是“种”在森林里。

“吃的是自来水,走的是水泥路,现在的政策太好了!”聚居点居民邓红梅感激道。原来,2016年时,她家的老房子由于线路老化发生火灾,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得益于相关政策帮扶,如今她家砖房装修得漂漂亮亮,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

翻身村三社村民黄文勇家因残因病致贫。黄文勇虽是个残疾人,但他自学了家电维修,一年靠这门技术能挣1万多元,还在附近场镇的喜神街道上开了一家小家电店专卖并提供维修服务,妻子负责经营。当场天,他就在店里忙生意,平时就回聚居点管理花椒、茶叶、蔬菜等。“要不是国家和当地干部们的帮扶,我咋会有今天的好日子过!”正在客厅绕发电机线圈的黄文勇自豪地说,“如今政策这么好,只要有一双勤劳的手,哪有脱不了贫、吃不起饭的!”

老鹰村是镇龙镇的一个贫困村。现在,这里村委会活动室和居民聚居点建在一处,青山环抱绿水环绕,宽阔的广场每天都能吸引很多居民来这里跳广场舞、散步。“我们这里每天闹热得很,来广场玩的人太多了,来我家接开水的人络绎不绝。”四社居民朱传琴一脸自豪,她说,“现在环境好了,日子都有盼头。我们吃的水也干干净净的不再浑浊有泥腥味了。”

据了解,201910月,镇龙镇争取到饮水项目资金近3000万元,在翻身村6社修建了日供水5000立方米的自来水厂,管引大屋基水库、跃进水库的水,全镇境内修建主干管道340公里,建成人畜集中供水点24处,使镇龙镇、原喜神乡两地5万多人实现安全饮水。

广场上,歌声喜气洋洋,跳舞、散步、休闲、娱乐,全镇洋溢着积极昂扬的生活氛围。“这哪里是农村,简直比城镇还安逸。”一位老大爷散着步,乐呵呵地说道。

“我们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走出了以茶叶核桃种植、水产养殖为主的扶贫新路子,也确保了老百姓有一个‘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宜居宜业环境。”翻身村党支部书记朱高年如是说。据了解,镇龙镇目前已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811405人,危旧房改造2492户,通过打造宜居环境,让全镇居民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本报记者 杨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