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82 期 / 第3版: 地方报道
阿坝州着力打造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全国夏繁基地
高原梯田里,油菜“芯片”生长旺

7月中旬,川西高原上的阿坝州马尔康市脚木足乡孔龙村,油菜花才开始渐次开放。利用海拔高差形成的气候差异,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油菜课题组的研究员张彤云在这里选育油菜种子。不远处田间一块展示牌上写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马尔康夏繁基地。

 层层叠叠的梯田沿山势铺展开来,农作物郁郁葱葱——坐落在高山峡谷之间的这个高原村落颇有些田园风光。

 “这里是马尔康的粮仓。脚木足乡乡长刘堂俊告诉记者,这里地处大渡河上游深山,村民过去多以种植玉米、土豆、青稞等为生,收入结构单一。20244月,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正式启用,为这个高原村落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机。

告别打游击,科研团队安家高原村庄

这里的油菜太密了,要把苗扯掉一些。在孔龙村3组的一块试验田里,张彤云指导当地务工村民,严格按照种子选育的相关标准进行田间管理。据介绍,这里共试种了近2000份油菜材料。

 种业被视作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种子繁育主要分为夏繁和冬繁(南繁)。夏繁就是将在平原地区夏季收获的育种材料,拿到海拔较高地区进行播种,使原本一年一季的作物实现一年两季生长,大大缩短育种周期。

 但是,夏繁的试验田并不好找。省农业科学院曾先后前往青海、云南、甘肃等地寻找。虽然有自然条件合适的地方,但往往能租的土地这一块那一块,用起来不方便。张彤云道出无奈。

 但在孔龙村,基地找到惊喜”——这里不仅拥有夏繁的自然条件,还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协调和农民的支持下顺利流转集中连片土地200余亩——“这里已经成为基地的育种核心区了。张彤云说。

 “孔龙村发掘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出土了粟、黍等农业遗存。马尔康市副市长泽仁机说,如今,孔龙村又与现代种业结缘。

 为了保障科研团队在孔龙村潜心科研,马尔康市还专门为其打造了夏繁之家。目前已吸引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宜宾市农业科学院等多家科研单位的20余个团队入驻。以前就像打游击,现在终于有了稳固的阵地张彤云说。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高原村庄焕然一新

夏繁之家不远处,几栋新的建筑物已成为孔龙村最显眼的标志。这是今年投资超2亿元实施的夏繁基地二期项目之一。马尔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二期项目的5个子项目中,马尔康市天府夏繁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中国夏繁论坛永久会址项目)投资额最大。这个项目中还包括修建一座嘉绒农耕文化博览馆,面积1.4万平方米。刘堂俊说,加上新石器时代遗址,将为孔龙村文化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如今,脚木足河畔层层梯田里,油菜、马铃薯以及冷季蔬菜、饲草等作物茁壮生长,藏式民居点缀其间,民居墙壁上的墙绘描绘着田间讨论的科研人员、身着嘉绒藏族服饰的姑娘等题材,别具生气和活力。这得益于今年实施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项目。

 “民居屋顶、院落也进行了改造。刘堂俊告诉记者,加上风貌整治、美化亮化、道路提升改造等,孔龙村的面貌已焕然一新。连接孔龙村与国道的省道于近期打通,进出更加方便了。

 由于双江口水电站建设,脚木足乡原集镇处于淹没区。如今,新的集镇也选址在孔龙村。2024年底进场施工以来,学校、卫生院、派出所、政府办公楼等项目快速推进,目前已处于收尾阶段,将为孔龙村带来更多人气。

走向更广阔舞台,小村落里有新畅想

油菜花即将迎来授粉的关键节点。近期,我们油菜课题组还会来一批研究人员,对试验样本逐一进行人工授粉。张彤云告诉记者。

 抓住科研人员频繁到来和建筑工人需要吃饭休闲的商机,原本在马尔康市区开火锅店的元旦回到村里开办起了餐馆。每天毛收入上千元。对于未来,元旦也有信心,即便工人走了,村里还建了专家大楼和科研大楼,以后还会有人来培训。

 元旦畅想的底气,源于阿坝州对于夏繁基地的远景规划。记者从阿坝州农业农村局了解到,阿坝州将倾力打造冬繁三亚、夏繁阿坝农作物育种品牌,建设夏繁作物分子育种创新平台、高原特色作物创新研发中心、高标准夏繁育种基地等一平台两中心三基地,最终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全国夏繁基地,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村民哈姆家的土地已几乎全部流转,她现在在基地务工,每天有150元的收入,在基地能跟专家学到先进的种植技术。听说基地还要扩大,不担心在家门口没活干了。

 更多好消息传来,725日至27日,夏繁高地(马尔康)建设暨首届中国阿坝·夏繁科学家大会在孔龙村举办。730日,四川省第四届和美乡村健康跑马尔康站活动也将在孔龙村开跑。

 除了上述因素外,双江口水电站蓄水后,位于水电站库尾的孔龙村,还会出现高峡出平湖的新景观。刘堂俊分析,农耕研学、避暑旅游方面有市场空间。随着人气不断聚集,脚木足乡开始畅想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