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3 期 / 第8版:天府院校
李玲娜:新时代教学路上的创新人

李玲娜(左)指导青年教师

智慧教学是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无线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以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等为依托,构建的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的现代教育体系,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西南石油大学教授李玲娜是该校第一批探索智慧教学的人。2020年2月,李玲娜被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授予“智慧教学之星”称号;11月,她的“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初试智慧教学

2003年,李玲娜以优异的成绩从西南石油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尽管备课上课任务重,但她乐此不疲。

但是,初为人师的兴奋没有持续多久,李玲娜感受到了危机。虽说当学生时成绩优异,但做教师却感觉自己学识远远不够。毕业两年后,李玲娜做了一个决定:回炉深造。

于是,站上讲台她是教师,走下讲台她是学生,她一边教学,一边复习。2007年,她成功考取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所研究生,并于研二时申请直博。

五年的时间,收入锐减,还有做学问的艰辛,李玲娜都熬过来了。她说:“这五年有点卧薪尝胆的意思,苦是苦了点,但再也不会半夜惊醒,担心误人子弟了。”

重新站上讲台的李玲娜,以全新的眼光审视数学课。数学理论的深奥,传统教法的沉闷。如何破局,让学生始终保持思维运转,让课堂活跃起来呢?

李玲娜决定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从2014年开始,她先后使用过“课堂派”“学习通”“慕课堂”等软件,成为学校第一批探索智慧教学的人。一开始,校园网“无服务”,她就用手机流量;软件不好用,就向开发方咨询,互相交流。几年下来,虽然过程繁杂,甚至有些费劲,但令人欣慰的是智慧课堂也逐渐成形,一届届的学生熟练地操弄手机,完成签到、抢答、练习和讨论。

同学们说:“这样的课堂学习氛围好,想不听都难。”软件重塑了师生、同学关系,实现了传统手段难以有效达到的教育功能。教师既能便捷地一对多发布信息,又能针对学生的行为,及时地个别地给予反馈、鼓励、答疑或者督促。学生之间成为既互助、又竞争的学习伙伴,在抢答、讨论环节尤为明显。

锤炼一流课程

“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难度很大。它涉及广泛的数学知识,但课程旨归又不仅限于知识,而在于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并借助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特点是富于开放性,问题无穷尽,答案无标准。

这门课对师生都是一个挑战。如果以知识讲授为主,学生即便课上听懂了,遇到实际问题还是茫然无措。李玲娜在思考,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带领学生“体验”一些经典案例,从而让他们触类旁通,获得自己的数学建模能力呢?

通过调研,李玲娜最终采用了问题导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她带领团队录制了课程视频,丰富了建模案例、实验练习、竞赛真题,供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数学建模都是针对生活的实际问题,比如“基金使用规划问题”“储油罐罐容表的标定问题”。在课堂上,李玲娜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分析——数学建模——算法设计——编程实现——结果分析——模型检验的课程训练全过程。

为保证学习效果,并适应课程特性,李玲娜实施了以过程考核为主的形成性评价和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举办课程作品展,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以赛促学。

这种“线上线下混合课堂——作品展示——学科竞赛”的教学模式,被证明行之有效。

2019年6月,作品展示第一次“试水”,李玲娜自掏腰包制作海报,在学校的明理楼展出了12组学生的优秀答卷。过往的师生纷纷驻足,称赞不已。从此,“作品上墙”成了学生忐忑的期待,如同中学生作业本上那个荣耀的“优”字。

指导学生学科竞赛,李玲娜也屡创佳绩。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2013级学生杨丰祥,大一时在一次讲座上认识了李玲娜老师。后来选修“数学实验”“数学建模”课程,专业能力显著提高,第二次参赛便获得全国一等奖。

2019年,李玲娜开始把混合教学法推广到高数、线性代数等公共基础课;同时与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联系,引进它们的优质课程资源,与本校资源结合,开设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构建该校数学公共课的混合教学模式。

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意外地成了这种模式的试金石。疫情下只能直播模拟线下课堂,李玲娜测试了多个直播教学平台,给全院教师示范,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云课堂”的魅力。

2018年,复旦大学发起成立了“FD-QM在线课程质量标准联盟”。2020年12月12日,复旦大学举行联盟年会,李玲娜担任理工科分会场主持人并作了“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课程教学实践的交流报告,引起在场100余名代表的关注。

用心用情育人

教学创新,根本是用心。教书,线上线下双管齐下;育人,课内课外不分昼夜,这是李玲娜的工作常态。

建模比赛获奖后的杨丰祥,学业兴趣发生了改变,课程结束后每每向李玲娜请教。李玲娜悉心指导他做开放性试验。后来,杨丰祥保研到厦门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已发表高级别论文4篇。杨丰祥说,“自己是幸运的,在李老师的教导下,数学基础打得很扎实。”

石静是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2014级学生,在建模课上特别认真,课后经常向李玲娜请教。石静目前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交换到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毕业多年后,石静给李玲娜发来消息,“李老师,最近心里有些话想跟您说……我觉得大学里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您,读本科时数学建模的经历对我帮助很大。”

一路走来,李玲娜累并快乐着,“我跟咱们学校有些像,都是不走寻常路”,李玲娜回顾自己这些年的经历,感慨地说,“学校是先招生、后建校,我是先教书、后深造”。(刘仲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