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80 期 / 第5版:乡村振兴
广安区实干笃行 绘就“三农”新图景

2022年以来,广安市广安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聚焦阶段任务,紧扣重点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全力以赴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坚持优先发展方针,强化三农工作保障。适时召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专题学习中央、省、市相关会议、文件精神,准确把握上级部署要求;制定出台2022年度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要点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要点,细化目标、明确任务、压实责任、落实举措;探索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保障模式,安排区本级切块资金2亿元、争取专项债券资金2亿元、整合项目资金8亿元用于乡村振兴;引进乡村振兴专项人才50人,培育土专家”“田秀才”40人,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工人培训2000余人次,有力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筑牢返贫致贫防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整合15个行业部门数据资源,组建监测大数据库,每季度分析研判监测对象情况,对157户新增监测户针对性制定帮扶措施,安排扶贫助困基金700万元救助易致贫、易返贫对象;保持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力量不减,分类建立重点帮扶户”“巩固提升户”“致富发展户三本台账,制定出台十八条增收硬措施,推动脱贫户持续稳定增收;强化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帮扶,确保1.2万名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深入开展脱贫村三提升行动,启动5个有效衔接示范村建设,在32个脱贫村实施三提升项目103个;深化东西部协作,开展六无六有综合救助,实施帮扶项目12个,通过兜底保障、购置保险、就业务工等方式对1万余名群众进行差异化帮扶,帮助销售本地农特产品1亿余元。

稳住农业基本盘,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展撂荒地集中整治行动,实现农户承包地撂荒全部清零,整治经验在全省交流共享;大力实施农田水利项目,新建高标准农田8万亩,实现粮食播面83万余亩、产量32.7万吨;大力发展粮油、生猪两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龙安柚、湖羊、粮经复合、稻渔综合种养、乡村旅游五大特色产业,累计引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05个、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2个,新建产业基地8.1万亩、新建粮油烘干中心13个,组建农技服务队6个、建设农业产业专家大院6个。

统筹推进乡村建设,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统筹推进4个中心镇、4个特色镇场镇建设,按照六个一标准提升一般镇和已撤并乡镇场镇,花桥镇成功创建为首批省级百强中心镇;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新(改)建农村公路、美丽乡村旅游路94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5.6%;分步实施五类农房改造,完成2000户农村厕污共治和散居农房改造提升、20处新村聚居点品质提升、40处老旧院落提档升级、1处传统院落保护利用,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73.1%,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3%;优化乡镇综合办事机构设置和职责,下放区级行政权力事项59项,群众办事更加便捷;提档升级7所乡镇学校,升级改造2个乡镇卫生院,乡村教育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实施4大农业片区文明联育行动,建立片区调解工作室,创新开办乡贤讲堂”2所,规范运行290个群众自治组织,乡村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实施强农惠农政策,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制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年度实施方案,出台系列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及配套政策,今年兑现资金达1亿余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适龄群众应保尽保,引导4万余名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或全额代缴7.9万名困难群众医疗保险费2000万余元;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健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开发乡村振兴金融产品和服务13个,设立乡村振兴贷款风险补偿金1000万余元。(本报记者 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