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耳朵也如眼睛一般是我们与外界保持联系至关重要的器官,爱耳护耳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做到的事情。日常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小动作,很有可能影响听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保护听力的小妙招。
不要频繁挖耳朵
挖耳朵这一看似寻常的小动作,实则可能潜藏大风险。许多人认为经常清理耳道,可以让听力更清晰,其实不然,过度挖耳朵可能会损伤听力。
“耵聍”俗称耳屎,是外耳道内的皮脂腺分泌物,它的作用是阻挡外界灰尘及过多的声波传入外耳道,保护外耳道及鼓膜。一旦这道屏障被破坏,过多的声波会直接刺激鼓膜,长时间后鼓膜会老化变硬,接收声音的能力也将随之下降。
此外,在洗澡和洗头时,若耳内进水,可尝试进水侧耳朵朝下,单脚跳跃,或振动耳廓使外耳道内的液体流出。
噪声环境下少用耳机
有损听力的另一个习惯就是不正确佩戴耳机。在这个离不开手机的时代,各种视频、音频丰富,许多人喜欢在公共场所使用耳机,以防打扰他人。然而,长期佩戴耳机会使声波直接刺激鼓膜,日久导致听力下降。
正确的方法是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入耳式耳机,播放声音最好能控制在总音量的三分之一以下。在嘈杂环境的地方,应避免使用耳机或选用降噪耳机,避免高音量声波长时间刺激鼓膜,破坏听力。
耳机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小,质地柔软的硅胶材质对外耳道更加友好。小朋友外耳道娇嫩,听力敏感,应当尽量不使用耳机,以免损伤听力。
警惕听力的“隐形杀手”
在保护听力的同时,还应注意这一类损伤听力的隐形杀手——“耳毒性药物”。这类药物是指毒副作用主要损害第八对脑神经,中毒症状为眩晕、平衡失调和耳鸣、耳聋等。其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最常见的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依替米星等。这些药物一旦进入胎盘循环,会引起胎儿先天性耳聋,所以孕妇禁用,老人及儿童也应避免使用。
在生活中,如果耳内有疼痛、瘙痒、流水等情况,或听力已经有所下降,建议您尽快到专业的耳鼻喉科进行检查,明确听力下降的原因,并尽早治疗。
给耳朵安排个“保健操”
人体十二经络中的手足三阳经均有分支环绕于耳周或进入耳内,奇经八脉的阴跷脉、阳跷脉及阳维脉也与耳部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耳部保健操,以此来保护听力。
搓耳根。用双手食指及中指夹住耳廓前后与头部连接处,快速上下搓动,刺激耳屏前及耳根处的穴位,以局部皮肤发热为度,避免过度用力损伤皮肤。
耳穴压丸。贴耳豆正是利用了耳廓上的耳穴来调理身体。此外,日常也可自行揉搓按压耳廓,以达到保护耳朵、增强听力的效果。
鸣天鼓。将双手按住耳廓,掌根朝前,指尖向后,双手食指分别压在中指上并敲打中指,耳内可听到“咚咚”的鼓声,鸣天鼓可以改善耳鸣、耳内堵闷的情况,从而增强听力。(李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