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7 期 / 第2版:综合新闻
新市民家庭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探索

■ 黄熹微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然而新市民家庭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否已经得到了满足?在此背景下,对新市民群体乃至其子女群体的社会学研究越来越引起社会、政府的关注。为了进一步帮助新市民子女健康成长、增强新市民家庭的获得感,从微观层面对实践进行指导的学术研究依然是有必要、有价值的。
     欧美新移民社会工作的借鉴性
     在欧美发达国家,面向新移民的社会工作方法十分丰富,针对新移民子女的不同发展阶段也均有相应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
     诚然,我国新市民的迁移行为与欧美的移民行为确有不同之处:首先在地域概念上,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移民行为属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迁移,而我国新市民的迁移行为则为一国之内的迁移;其次,美国、加拿大、欧洲与我国新市民的迁移相比,不仅移民的人口悬殊很大,高峰移民潮发生的时间也各不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种迁移行为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通常,父母中至少一人先行迁移至目的地,待工作、生活安顿好之后,若经济条件允许就将其余家庭成员接到身边团聚。在先行迁移的人离开家乡后,其子女往往由亲友照料。一旦团聚,子女通常思念当其父母不在身边时的照料者,于是子女和父母互相感到对方像陌生人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激发内生动力
       解决现存问题
       要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方法,本土化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否则在实践中一旦出现水土不服,所谓的研究成果难免会落入纸上谈兵的窠臼。因此我们在构建了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理论框架之后,采用了行动研究。课题组与成都市云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派驻持中级社工师证的志愿者进入云峰长期服务的多所学校,一面向新市民子女提供社工专业服务,一面根据实践情况不断修正社会工作介入模式。
       据校方反映,部分来自新市民家庭的学生存在学习动力缺乏、家庭或朋辈关系不和睦等问题,不仅影响在校学业表现,更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教师的工作领域覆盖了学生的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但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力完善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校方和老师们都十分欢迎课题组志愿者提供社工服务,填补相关空白。
       持证志愿者为每一个个案制定个别化的服务计划,力图激发其内生动力解决问题。考虑到新市民群体的特性,课题组还总结出一些区别于一般性儿童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的做法,如重建叙事性联结。
       在新市民子女刚被接到城里与父母一起生活时,往往会经历一定程度的文化冲击,为了有效帮助他们及其家庭恢复社会功能,重建叙事性联结就是方法之一。社工可以引导家庭成员讲出团聚之前的人生重大节点上发生的故事、留下的影像资料,鼓励每一个家庭成员倾心分享关于这些生命事件的经历和想法。这样不仅可以收集到详细的相关资料,也有利于社工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还可以帮助每一个成员理解、共情对方的人生事件,从而达到初步重建(或恢复)家庭结构及其功能的作用。
       形成新市民家庭社会工作
       介入模式
       经过一段时间,课题组收到了一些对服务效果满意的评价。学生甲与父母关系不和,时常顶嘴、吵架,社工与学生及其父母分别进行了会谈,收集信息、摸清情况,然后把双方都请到一起交流并就沟通方式达成约定。在社工的帮助下,双方都对沟通技巧进行了训练,家庭氛围逐步得到了改善。学生乙原来上课不听讲、完成作业不认真,随着会谈过程逐渐改变了学习态度,认为自己应该继续努力学习。据班主任老师反映,其学习态度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成绩也出现了小幅度提升。
在行动研究中,发生了不少事先未能预料的情况,对于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本土化、实践化修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扎实的一线实践结合丰富的理论基础,课题组有信心稳步推进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将社会工作方法进行本土化,形成一套实效性强、指导性强、体系性强的新市民家庭社会工作介入模式。(本文系2018年省社科院项目“困境新市民儿童社会工作介入本土化研究”[批准号18QN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